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 /鍾藝
來到26歲,尋思著人生應該進入下一個階段了。23歲研究生剛畢業,下一個階段是找到一份好工作,開始掙錢養活自己,毫無疑問我需要每一天都努力工作。24歲,工作穩定了,下一個階段是讓自己在職場上更加出色,轉換崗位培養自己的另一種技能,毫無疑問,我需要抓住所有的機遇求得職場的升遷。25歲過完,進入26歲,「擺在檯面」上的目標(除了婚嫁,這可遇不可求)都已完成的不錯,下一個階段的目標變得不是那麼「順理成章」,或者說,雖然自己知道想要怎樣的生活,但這種看上去不具象的目標,似乎並不能給予當下的我充足的動力去鞭策自己不斷前進。
人的目標分為兩種,一種是現實的,當下的目標,另一種是未來的,長遠的目標。工作和生活的動力大多數都來自於目標的驅使,但在這兩種目標下,人的行為軌跡卻會不大相同。
當你短期的目標還沒有實現時,此時動力充足,因為你會明確且具體的知道現在你該怎麼做,更重要的是,你能衡量出你努力到哪裡可以讓當下的目標實現。處於短期目標里的人,行動力、效率、信心相對來說更容易獲取。
但當短期目標實現,開始進入追逐長期目標的時候,所有的參考系都會被放大很多倍,目標的價值開始難以具象化描述,目標的實現周期不再是幾個月或者幾年,戰線會延長至幾十年年甚至一輩子。短期目標中的那些經驗所得,在長期目標里難以避免的沒那麼適用,特別是那種被目標追著跑的強大推力,在長期目標里變得似乎微弱了起來。
這種找不到強大推力幫助自己堅持長期目標的窘境,如何破局?我在朋友那裡找到了答案。比我大不了多少的朋友在兩年前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雖然面積不大,但是足夠自己舒舒服服的居住,而明年,他又計劃換自己的第二套房。的在同齡人中,他的這一系列的舉措都顯得很「隨意」,買房和換房的頻次可以和租房相提並論。他說:「人能夠持續性的前進,是被逼的。」
對於他,房子帶來的實際壓力,不論是心理壓力還是金錢壓力,是他長期目標驅力的變形體。那種藏在心中的、容易被自己感性掩藏的、在現實困境面前顯得脆弱的理想和願景,很難造就能逼著你每時每刻都讓自己不斷向前、克服懶惰和慣性的強大推力,或者說,作為平凡人,很難持續性的從這種人生宏觀層面的目標中獲取能量。
安逸的環境是人實現長期目標的最大阻力,「把帽子丟到牆後面去」,自發的創造一個和實現長期目標想契合的現實目標,這是從長期目標中找不到持續動力的破局之道。人不僅在和他人競爭,他同時也在和自己本性中的懶惰、貪圖安逸、享受舒適抗爭,很多東西都是逼出來的,這句話一點沒錯。
尼采說,「哪些殺不死我的,會是我更強大」。這句話再次送給進入26歲的自己,也送給和我有著同樣困境的你。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