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怨恨孩子成長為青少年

生活新聞 | | 觀看數:0
當父母怨恨孩子成長為青少年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崔嫻

你可以理解這位溺愛孩子的家長對青春期變化的抱怨:“一開始,我神奇的孩子和我是相愛的;但現在感覺他已經不再愛我了!”

多大的損失!對一些家長來說,這是多大的背叛啊!“就像我被拒絕了一樣,我感到很受傷很憤怒!”我們曾經那麼親密,現在他把我推開了。他這樣對我是不對的!因此,父母對孩子不天真爛漫的行為的不滿就這樣產生了。

當然,父母對拒絕的理解是正確的;但她把那些不是針對她個人的東西當成了針對她個人的。青春期確實是從拒絕開始的,男孩或女孩說:“我不再滿足於被定義,被當作小孩子對待!”

拒絕孩子氣,雖然可以拒絕一些陳舊的父母的行為,如公開擁抱、牽手和很多在一起的社交時間,但並不表示對父母的愛減少。現在是時候讓父母找到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愛了——例如,通過提供興趣和同理心,家庭結構和支持,以及無論多麼不方便都願意在任何時候傾聽。

當我向一位被拒絕/怨恨的父母提出,在某種程度上,與青少年生活不同於與孩子生活,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受歡迎的變化時,她以一種強有力的形象糾正了我。“好吧,如果有一天你那只忠心耿耿的狗開始表現得像一只冷漠無情的貓,你會作何感想?”

她的形象有一個真相,因為在某些情況下,青少年的轉換會很戲劇化,或正常的從童年的發育變化經常會成為年輕人開始分離出更多的獨立性展現出更多的個性化,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對此沒有準備好。青春期開始把它們分開。這就是青春期應該做的。

portrait-787522__340

不受歡迎的變化

以下的這些都不是說,當他們的女兒或兒子開始成長為青少年時,父母註定要經歷某種痛苦。他們不是。然而,年輕人將經歷一些變化,父母必須與之鬥爭,學會與之相處,並需要有所期待。

例如,年輕人有時可能會:

不那麼敏感,更以自我為中心,

不那麼討人喜歡,更愛爭論,

不那麼深情,更冷淡,

更少感激,更不懂感恩,

不那麼順從,更有抵抗力,

不那麼愉快,更憂鬱,

不那麼順從,更叛逆,

更少讚賞,更多批判,

更不友好,更獨立,

更少交流,更私密,

更少幫助,更不合作,

更不及時,更拖延,

更無序,更不條理

注意力不那麼集中,注意力更分散,

更少和家人在一起,更多和朋友在一起。

所有這些變化和其他許多變化加起來,可能會失去許多父母心愛的特點,他們感到受傷,可能會把他們的悲傷變成對年輕人的不滿:“你曾經是一個多麼棒的孩子;你怎麼啦?”

現在父母的怨恨造成批評和指責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正常變化,這些變化是青少年要處理的,而不是他們造成的。而現在,一個年輕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青少年的成長所動搖了,由於這個原因,他經常變得更加疏遠,缺乏組織,注意力分散,在一個非常脆弱的時期,他會感到被父母剝奪了接受和支持的權利。“嗯,你曾經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你怎麼啦?”

如果父母能夠調整他們的期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發展現實,然後繼續充滿愛心地為他們的青少年提供一個可靠的家庭結構,包括負責任的規則和規範,以及他們可以依賴的關愛溝通,那麼效果會更好。

怨恨和溝通

父母怨恨的風險之一是溝通。怨恨可能會促使他們使用“懶惰”、“無禮”或“不負責任”等煽動性的語言,從而引發情緒反應:“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批評我!”“心懷不滿的父母很容易用一些不適合具體解決問題的通用字眼來惡語相向,只會激化互動。”

對於這些沮喪的父母來說,最好避免對青少年的行為進行抽象、概括和標籤化,而堅持使用描述青少年表現、行為和事件的操作性術語。因此,父母不會憤怒地關注“你怎麼了”,而是平靜地處理他們具體的擔憂原因。“我想討論一下你的一些我不同意的選擇,這樣我們就能解決問題。”

怨恨的高昂代價

父母的怨恨不僅會傷害青少年;它也會疏遠父母。“我可愛的小女兒變成了這樣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青少年,我好傷心。她不為我們做任何努力,表現得好像我們欠她她想要的東西。我過去喜歡她的陪伴,但現在我更傾向於讓她自己待著!”

與其在憤怒中把悲傷變成無情的怨恨,然後不情願地接受它,還不如哀悼痛苦的損失,感恩我們所擁有的。當父母的怨恨以其憤怒的方式蔓延時,所有相關的人都感到很難過。這樣的回應可能會弄巧成拙。

為了應對失去女兒或兒子心愛的童年時光,帶著悲傷而不是委屈,或許可以把AA(匿名戒酒會)的警告當作一條很好的育兒建議:“怨恨就像服毒,然後等著另一個人死去。”“這會讓懷有怨恨的人和關係更加痛苦。所以避開怨恨。

還有一條青少年給父母的常見建議:“我不再是你的小孩了,所以不要再那樣對待我了。”我在改變。習慣吧!”

父母的反應最好是珍視過去,對未來充滿激情。也許聽起來像這樣。“我只想讓你知道,我喜歡我們一起度過的溫馨的童年時光,我永遠感激我們擁有這段時光。現在,我期待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看著你成為你獨立和獨特的人,成為你成長過程中充滿愛和支持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9-07-16 11:00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