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養成指南
我會唸故事給女兒聽,我非常喜歡看書,而且我們已經買了一套《彼得兔》(Beatrix Potter)和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寫的故事書放在樓上的房間。我小時候,爸媽經常在睡前唸故事給我聽,我也想對她這麼做,我喜歡這麼做。那是我一直期待的,我期待看到女兒變成一個特別的人,我期待支持她做每一件事情。
──芙蕾雅(六個月大)的爸爸柯林
目前,我的同事艾瑞妮.芙蘿莉(Eirini Flouri)與安.布坎南(Ann Buchanan)正在尋找父親在孩子學業成就上具有獨特地位的重要證據。來自牛津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Department of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Work)的他們認為,那些花時間陪伴孩子、尤其是利用遊戲開拓孩子發展與認知潛力的爸爸,必定會對孩子的學業帶來不同於伴侶、卻一樣重要的影響。
在二○○四年的研究中,他們試圖從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tudy,NCDS)的資料,找出支持這個想法的確切證據,並追蹤這個珍貴的英國資料庫一萬七千名、出生於一九五八年三月三日至三月九日期間的兒童長達四十多年。這種長期性追蹤可幫助芙蘿莉與布坎南這類的學者了解,哪些因素(社會經濟、環境、生理、教育及親代教養)會影響兒童發展的軌跡。藉由教育程度的相關資料,他們發現,如同以往的研究結果,雙親在孩子七歲時投入親職的程度,明顯反映在他/她二十歲時的學業成就。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研究結果,雙親在孩子七歲時投入親職的程度,明顯反映在他/她二十歲時的學業成就。
親職投入指的是家長唸故事給孩子聽或陪孩子一起閱讀、帶他們參加活動、關心課業與管教行為等的頻率。但如果把教養團隊細分為母親與父親,父親對於孩子在後青春期的課業成就具有獨立且十分重要的影響。此外,這種影響與母親的參與程度無關,也就是不論母親付出的心力多寡,父親的影響依然顯著。儘管一些人認為父親可以教導兒子的東西比女兒多,但是,他對孩子的影響力沒有性別之分。
這些發現不僅重要,而且意義深遠。但是,芙蘿莉與布坎南的研究並未釐清父親在親子教育中有什麼特定的影響。他做了哪些與母親不同卻又如此有效的事?這個問題只能交給威廉.杰恩斯(William Jeynes)解答。杰恩斯研究來自全球各地好幾千人的資料,著重父親可能影響孩子的四個主要領域:學業成就、心理健康、正面行為結果與其他健康結果(譬如與其他孩童一起玩耍)。
杰恩斯的發現令人驚嘆,而且對於我們研究父親的學者來說非常合理,因為這反映了目前對於關鍵父親角色的認知——鼓勵孩子發展適當行為以利進入更寬廣的世界。首先,杰恩斯證實了芙蘿莉與布坎南的研究結果,指出父親在孩子的教育程度上的確有不同於母親的重大影響。因此,現在這是一個已知的事實。然而,父親的貢獻特別重要。
是的,他會影響孩子實際的學業成就,但真正的力量是對於學習態度的影響力。他發現父親深深地影響孩子的行為與心理結果。投入教養的父親——培養孩子良好行為、強大心理健康與健康生活和學習態度——讓孩子習得良好的學習心態,能從學校教育中獲得好處。杰恩斯主張,雖然雙親都有責任敦促孩子的學業,但唯有父親才會注重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心態與行為,並以身作則。他奠定基礎,讓孩子得以發展學業成就。
父親在孩子求學生涯中所發揮的作用,似乎在青春期之初到達巔峰。在這段荷爾蒙混亂、身體劇烈變化與挑戰接踵而來的時期,孩子通常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與長處。但是,針對一萬一千兩百九十七名美國青少年的近期研究顯示,在適當的父職參與下,孩子能夠憑藉自身能力安然度過這段狀態紊亂的時期。全仰賴父親對於孩子自尊心的影響力,而這種力量存在於他與成長中孩子所建立的關係。主導這項研究的美國發展科學家梅莉莎.高登(Mellissa Gordon)指出,如果父親努力與青春期的孩子培養良好的關係(即有益、溫暖且不帶批評的關係),那麼不只父親提供更多學業上的幫助,孩子的自尊心也會更加健全,如此一來,雙方都能發揮十足的潛力。努力維持穩固的關係,是父親與孩子之間所有互動的基礎。
另一方面,露西亞.齊齊奧拉(Lucia Ciciolla)率領美國科學團隊,探究家長過於注重課業成績會如何影響孩子學業成就。她利用三所美國學校中五百零六名、剛進入青春期的學生的資料,研究家長對課業成績而非社交能力的注重及學業表現的嚴厲批評,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學業。她發現,對於那些認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裡,最重要的生存技能是不計代價追求學業成就的家長而言,是一個有益的教訓。齊齊奧拉指出,如果家長沒有這麼在乎學業成績,沒有教他們將善良與社交能力看得跟課業一樣、甚至更為重要,孩子感受到的批評就會比較少且擁有較高的自尊心。
實際上,成績會進步,學業成就也會比那些家長過度重視成績的孩子還要傑出。如今,不論過度注重成績的是母親或是父親,這些結果都一樣成立。然而,父親的關鍵問題是,在父母施加過多課業壓力的案例中,父親表現出這種行為的比例一般都高於母親。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如果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學業表現,就必須盡力培養溫暖且有益的親子關係。所以,好好花時間提升他們的自尊心。
因此,要給爸爸的訊息是,如果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學業表現,就必須盡力培養溫暖且有益的親子關係。所以,好好花時間提升他們的自尊心、關心每天的在校生活、教導正確的學習心態,並且向他們強調,如果缺乏同樣重要的社交技能(善意、情商與合作能力),即使擁有出色的成績也是枉然。威爾看來正走在正確的路上,雖然他的兒子克里斯多佛才六個月大:
我認為以身作則有某些道理。我跟太太聊過兒子可能會是哪種類型的人,也討論過其他方面的事情,我們希望他可以做自己,但在對待別人與尊重自己這方面,我們當然有一些期望,就我而言,這表示盡力成為一個最棒的人。因此,我在思考很多自己有做與沒做的事情。我正在改變自己很多做事情的方法,試著讓人生更有挑戰性。因為我知道,我可以經常安排一些特別的活動,像是找一天帶孩子出去大玩特玩,但真正影響他的生活方式與人格品行的,其實是我每天過生活的方式。
──克里斯多佛(六個月大)的爸爸威爾
我們都知道,教育不只是學習,不只是唸A、B、C或是解開一長串的算式。教育也不只是上學而已。在之前的章節中,我們已經提過,父親的一項關鍵任務是幫助孩子面對寬廣的世界與鼓勵他們自立自強以邁向成功的生活。杰恩斯發現爸爸為孩子的求學經驗打好基礎,再次證明了這個現象。父親會替孩子奠定穩固的基礎,好讓他們構築充實的生活與成功的未來。但是,在教室以外的地方,父親也可以教導孩子許多事情,對很多人來說,這代表傳授道德與宗教觀及生活技能的重要責任。許多父親發現,為了做到這些事他們必須成為孩子的模範,威爾就是如此。
這裡我想引述一首詩的片段:
母親抬頭看著父親的臉,
表情若有所思,
傑克的話語彷彿一道閃電,
劃過這對伴侶的心——
「如果傑克步入我的後塵,
那麼日復一日我都得慎思而行!
因為孩子會追隨其父,
而我留下的足徑,
倘若堅實、清晰而平整,
我的兒子將能找到。
他會踏上父親留下的腳印,肯定地說,
『我是對的,因為這是父親走過的路。』
那些走在崎嶇人生道路上的人父啊,
請站穩每一個腳步,
因為當你們白髮蒼蒼時,
孩子將踏上同一條路。」
傑克是一名六歲男孩,而上述這段文字摘錄自〈跟隨父親的腳步〉(Following Father)一詩。作者不明,但可以確定的是,這首詩在十九世紀晚期、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時代末期,刊登於一本英文的節制期刊,當時父親參與孩子成長的程度遠比現代父親還低。但是,儘管那些父親不幫孩子洗澡與穿衣、不親自餵奶與安撫,這首詩仍凸顯出,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認為,理想的父親應該教導孩子成為正直與良善的人。他們應該傳授在這個社會風氣極度保守的世界中十分重要的生活經驗,本章引述的真實心得顯示,這個心願依然激勵著現代的父親。如果你是人父,那麼不論處於哪個社會,都有可能跟透露自身渴望的約翰一樣,希望向孩子傳遞價值觀、拓展其生活經驗與成為他們的人生模範以發揮影響力。
我想,重點是創造一個讓兒子可以安心做出正確決定與妥善思考的環境,但這並不容易。你要怎麼幫助一個人,好讓他們做好獨立的準備?要怎樣才能讓他們知道如果自己做了錯誤的選擇也沒關係,讓他們知道這不是世界末日,但是必須自己做決定?我的責任是引導他、影響他,成為能夠指引他明路的人。
──喬瑟夫(六個月大)的爸爸約翰
但在一些現代社會中,父親以身作則與傳遞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不只會影響孩子的成功,可能也關乎他們的生存。所有的父親都與孩子的社會化有關;他們將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價值觀與看法傳給孩子,希望孩子能夠適應得更好以出人頭地。他們透過談論、教導與示範良好的行為與信仰來達到這個目的。不過,某些父親渴望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必將在未來的生活中遭遇困難,如果未能以正確的方式跨越這個障礙,便有可能頹弱不振,甚至無法生存。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現代社會中,父親以身作則與傳遞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不只會影響孩子的成功,可能也關乎他們的生存。
二○一六年的論文〈防患未然〉(Don’t Wait for It to Rain to Buy an Umbrella)中,由奧提瑪.多伊爾(Otima Doyle)率領的一群美國社會工作人士、精神病學家與行為科學家,發表了關於兒子將屆青春期的非裔美籍父親所訪談的結果。他們面談了三十名父親,並請其回答「你的目標是灌輸兒子什麼樣的價值觀?」的問題。其答案涵蓋了文化、教育、責任感與尊重等主題,顯示他們非常清楚外界對兒子的看法必定會受到種族的影響。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明白,兒子必將承受種族歧視與騷擾,而他們自認有責任教導孩子如何適當與建設性地回應。這些父親強調必須讓兒子學會如何面對種族歧視,還有了解必須比白人更努力工作、達到更多成就,來證明種族的刻板印象是錯的。一位父親表示,「這條路很艱難……我必須讓他知道,他必須比白人更努力地工作。白人認定我們口才不好、不知道該怎麼做事和表現自己。還有,我也要讓兒子知道,他可以過得很開心、可以講方言……但是要會看場合。」除了這些殘酷的現實之外,他們非常渴望鼓勵兒子以家族的傳統為傲,並且以此作為進步的動力。雷吉敘述跟兒子講述黑人在美國的奮鬥史:「……先人為我們犧牲、打仗,如果你辜負身為人類、尤其是黑人的使命,不只愧對自己,也愧對他們。所以,當個頂天立地的男人吧!」
對這些非裔美國父親而言,他們的責任不只是讓兒子有充分能力在社會上出人頭地,還有養育和支持,使他能夠對抗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以及成為整個民族的精神領袖。最終,如同天底下的爸爸,都希望孩子長大能認真工作、自我價值感高、尊重他人且以自身成就為傲。雖然他們之中有很多人都未能完成學業,卻依然灌輸教育的好處、接觸各種經驗的重要性及正規教育是自由關鍵的觀念。他們期望孩子藉由正規與非正規的教育去探索外在世界,成為社會上具責任感且獨立的一分子。他們知道要這麼做,身為父親還需肩負一項任務,就是教導兒子價值觀與生活技能,讓他們能在有時艱困與不公的世界中生存。
本文摘自馬可孛羅出版《父親養成指南:從只出一張嘴的豬隊友,進化成參與育兒教養的新時代神隊友》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