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寶山
全球總人口數不到五%的猶太人,諾貝爾獎頒發至今,已有近五分之一的得主來自猶太民族;二○一八年統計的全球富豪榜中,猶太人在前兩百名中佔有二○%。提起猶太人,大部分人馬上會聯想到「全世界最富有且智慧的民族」,但是,是什麼原因讓流亡近兩千年的猶太人,歷經嫁禍、驅逐與大屠殺後,仍舊可以走在世界金字塔頂端,成為眾人所追崇的對象?
欲加之罪 智慧財富惹禍上身
作為遊牧民族,四處遷徙對於猶太人而言本應習以為常,卻沒想到在西元七十年「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被羅馬帝國打敗後,必須流亡近兩千年才得以回到「應許之地」以色列復國。
熱中於猶太文化的旅外作家丘引,最新出版著作《嫁禍、驅逐、大屠殺—求生存的猶太歷史》中提到,猶太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土地,不只是其他文明對於帝國領土擴張的野心,還牽涉到許多政治和經濟問題,其中,宗教信仰的異同即成為驅逐猶太人最好的藉口。
神聖羅馬帝國入侵以色列後,並不了解猶太文明,第三任羅馬皇帝卡利古拉自認為上帝,要將皇帝雕像放置猶太聖殿。民族意識強大的猶太人,無法忍受自己的宗教被羞辱,對於他們而言無非是國恥,自此萌生復國、獨立的念頭,進而一連串與羅馬帝國的戰爭,導致接下來兩千年的流離失所。
另一方面,猶太文明起源甚早,加上對信仰虔誠,猶太人自小必須學習猶太教舊約聖經《妥拉》,因而,大部分猶太人在中世紀時期,識字能力與知識水平相較其他民族或基督徒高出許多,在金融業、行政或醫學部分發揮很大的作用。在那個年代,基督徒有諸多限制,例如:禁止從事放貸事務。天生帶有生意頭腦的猶太人抓準機會,建立起自己的放貸事業,透過收取利息累積財富,這也造就大部分的猶太人,無論流亡至何地,總能擁有不少的資產。
賺錢也是罪?擁有理財能力、可觀的財富,反而成為猶太人在歐洲四處被驅逐的理由之一,「由於猶太人太會賺錢,歐洲國王在戰爭或經濟欠佳時會提高猶太人的稅收,或者直接把猶太人趕走,接收其財產」,丘引進一步舉例,一四九二年,西班牙人趕走猶太人時沒收的財產,經過多年還無法完全拍賣完畢,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資金也是從拍賣猶太人財產獲得。
丘引認為,除了政治與經濟因素,猶太人四處被驅趕的根本原因來自於宗教差異。中世紀的黑暗時期,基督徒不允許有其他信仰存在,甚至誣陷猶太教需要血祭,並會隨機抓捕基督教的孩童,以他們的血祭祀猶太上帝,導致基督徒們更加痛恨這些來自異地的異教徒。
面對如此的誹謗,並非猶太人做錯什麼,而是那個年代對宗教的不寬容,篤信猶太教的猶太人,在歐洲受到的迫害沒有選擇,只能繼續往其他地方遷徙,除非願意拋棄猶太教變成基督徒。然而,猶太人以信仰猶太教為榮,他們寧可放棄安穩生活繼續流浪,深信上帝有一天會帶領他們到可安身立命的地方。
流離與反撲 《妥拉》的猶太精神
強韌的猶太人,流散世界各地,吸收不同的文化風俗、學習各國的語言,漸漸的與當地居民同化,希伯來語在一九四八年復國以色列前早已「死亡」,只有少數的猶太學校教授希伯來語,作為宗教和經書的古語研究。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由生於俄羅斯的艾利澤.本.耶胡達提倡復興,他說:「只要我們能回到故土,建立自己的國家,希伯來語就得復活」,於此信念的堅持,越來越多人在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希伯來語傳承的行列,回到巴勒斯坦復國後,也正式被列為以色列官方語言之一。
從語言復興,不難看出猶太人的向心力,以及民族忠誠度,即便已經離開故土千年,四散各地的猶太人卻從未放棄重返應許之地復國,一次又一次迫害、屠殺,讓猶太人明白沒有祖國的民族極其脆弱,隨時可能被得勢者消滅。令人好奇的是,在苦難中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堅持下去?
「猶太人被迫害是因為信仰,但支持他們的也是信仰」,丘引提起很多人聽到猶太人,都會認為他們都很有錢,其實,任何民族都有窮人、富人,大家應該看見的是信仰與教育方式讓猶太人不一樣的地方,「猶太教有兩本經典,一本是書寫記錄的《妥拉》,另一本則是口傳的《塔木德》,並不是去讀這兩本書就會變得跟猶太人一樣,做生意就一定賺錢」,丘引強調猶太人的成功,並不是這兩本書告訴他們要怎麼做,而是強調思想開放,相信透過不斷的思辨能帶動進步,有別於傳統華人思想中規中矩的教條式思維。
猶太人遵從信仰上的教義,同時也保有質疑的空間,並不希望民族墨守成規。過去在美國任教的丘引曾經向同事抱怨,「為什麼學生上課意見這麼多?」猶太同事回應:「那是猶太文化,辯論、爭論、討論、抱怨…」,猶太人認為,討論、辯論就是學習,透過討論的過程培養思考、邏輯能力,而不是在課堂上乖乖抄錄教師所說的每一個字句。
丘引指出過去學習猶太經典的過程中領悟到,《妥拉》傳達兩個概念分別是「學習」與「慈善」,他們相信生活就是不斷學習再學習,培養大量閱讀的能力,並且要修補世界,不只是猶太人要過得好,還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讓猶太人無論是遭遇中世紀的驅趕,或二戰納粹的大屠殺,從未因悲傷停止學習,「信仰告訴猶太人,再大的苦難還是要繼續過日子,最大的報仇,就是比其他看不起猶太民族的人過得更好」。
與世界的衝突 和平是最終的依歸
猶太人的成功在於不會自怨自艾,丘引表示二戰大屠殺發生後,他們覺得人類很不完美,善與惡之間交織出的人性,可以是極善,也可以是極惡,猶太人應該要更努力去幫助這個社會,讓世界變得更好。
猶太人的宏觀大度,丘引歸因其從小的教育認知:「猶太人在世界上的任務就是把世界修復得更好」,因此,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下,大部分的猶太人都會伸手協助他人,並且善於把金錢花在刀口上。以「西達喀」(Tzedakah)慈善箱為例,英文中多翻為「正義」或「慈善」,但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正義的代表」,「做對的事」,對於猶太人而言,並不是讓你選擇要不要做慈善,而是身為猶太人非做不可,而且不只要幫助猶太人或猶太組織,他們所考慮的是全人類、全世界。
回到應許之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重新建國後仍不斷和周邊阿拉伯國家產生衝突,對於猶太人而言,「兩個猶太人會有三間廟,各自擁有一間廟,如果兩個人意見不合就到第三間廟協調」。無論是國內國外,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有些人堅持要收復所有故土,有些人則希望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紛爭可以盡快落幕,但最終,他們追求的只有一個目的「Shalom」(希伯來語中的「和平」之意)。
多年的猶太研究,讓丘引體悟到,流亡兩千年中,猶太人受盡歧視、折磨、宗教迫害等,他們卻從未排外,秉持做自己的同時,也尊重其他宗教或種族。民族的開放性、包容性,讓猶太民族得以吸收融合其他族群的文化、文明,轉而讓自己更加強大,或許上帝讓猶太人流亡異地並不是悲劇,而是一個隱藏的禮物。
丘引
自助旅行作家/專欄作家/親子作家/老年學作家/多元文化和跨宗教熱愛者/出版23本書(台灣和中國),會說多國語言,目前持續學習希伯來文中。
常出席美國不同猶太會堂的安息日、逾越節、贖罪日、新年等活動。
曾擔任報社主筆、師大人文課程講師、電視八點檔編劇、專欄作家。
自助旅行五十多國後,放逐到美國求學迄今。曾經循著摩西和以色列人的腳步走訪埃及,跟著他們過紅海,到西奈山和曠野流浪;又隨著他們抵達約旦的尼布山,隔著約旦河眺望「牛奶與蜜之地」;而後到死海,才跟著約書亞和以色列人進入耶路撒冷。該旅程於1998年出版成《埃及、約旦、以色列逍遙遊》一書。丘引是台灣第一個介紹這三個國家的旅行作家,也是第一個出版希臘和土耳其旅行書《土耳其、希臘精緻深度旅》的作家,屬於台灣前鋒的旅行家。
著作《後青春:優雅的老》榮獲衛生福利部2014年優良好書獎。2018年出版《猶太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理財周刊1009期更多精采文章:
◎發行人語>明斯基時刻
◎封面故事>外匯大師黃志明帶你挑戰未來!
◎理財我最大>丘引:猶太人千年逆轉勝的祕訣!
◎新聞熱線>迪化污水處理廠獲碳足跡標籤認證
◎股期天地會>簽協議 創巔峰 「鼠」紅包
◎封面故事>外匯精銳團隊的勵志小語
◎房地產會客室>危老重建整合大哉問?(十九)
◎解碼房市>實價登錄3.0線上查的到 全台永慶門市免費索取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