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社區傳播? 公衛專家提這些關鍵

記者: 健康醫療網
社會新聞 | | 觀看數:0
如何預防社區傳播? 公衛專家提這些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台灣防疫有成,但社區傳播風險漸漸升高,如何防範?臺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若台灣不想進入封城,應採用「非藥物介入」(NPIs)公共衛生防疫措施,提倡古芬蘭式社交,人與人保持1公尺距離,並調整公共空間人流。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則提醒,醫院則要「分流」、「分工」、「分艙」和「內控」,保全醫療體系,並設立社區篩檢站。

如何預防社區傳播? 遏止和減災並行

臺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遏止」即透過嚴格的邊境管理的隔離和檢疫,阻絕境外病例;然而全球經貿互動頻繁,「減災」則包含族群措施(停班/課、減少大型集會)、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環境防護(清潔、消毒、通風),爭取時間研發解藥、疫苗。

尤其疫情期間,若有大型聚會,近距離接觸風險很高,陳秀熙估計,若無防疫措施,200萬人活動可產生1300人感染個案,呼籲各單位做好風險評估。

封城影響大 專家籲「非藥物介入」公衛措施

詹長權則進一步表示,新冠狀病毒肺炎目前沒藥醫治、沒有疫苗預防,但是「非藥物介入」的公共衛生防疫措施做得好,疫情就不會來得太急、也不會影響太多人,是台灣不想封城的當務之急。

所謂「非藥物介入」是延長人與人的距離,「最好保持1公尺、約兩肩膀的社會距離。」詹長權提到,並以全國動員方式,限制交通工具、公共空間、學校、公司等人數總量。

他建議,上課(班)以遠距、線上進行,或分段上下課(班)分散人流,並招募退休教學人力;環境方面則加強交通、公共場合消毒;在個人方面,做不到 1 公尺間距要求的空間和活動所有人要全程戴口罩。而醫療院所和長照機構內的所有人要全程戴口罩,進出交通工具、公共場所都先洗手。

保全醫療能量 這些要做到

醫療系統方面,馬惠明建議醫院分流,急重症患者分流在不同急重症醫院,非急重症民眾減少去醫院,並擴大距醫療,患者可在家治療;另外,醫院篩檢負擔重,建議廣設社區篩查站,分擔醫院篩檢流量。

至於醫療分工,馬惠明說,雖政府設有隔離醫院、應變醫院,但分工應清楚界定,「韓國就在短期內確診個案暴增至3千多人,造成醫療單位負荷過大,台灣應以此為戒應。」雖政府有隔離醫院計畫,但在4到8小時內清空醫院有所困難,須提早沙盤推演。

而醫院分艙,是把醫院切割成很多區塊,避免交叉感染,若某區塊不幸院內感染,其他區塊可不用關閉;也要建立篩檢病房,容納高風險、疑似案例。

馬惠明說,最後需做好內控,保持清潔、消毒和感染控制,也呼籲醫療人員做好社會隔離,特別是吃飯、開會注意社會禮儀。

【延伸閱讀】

肺癌末期以抗PD-1抑制劑一搏 病情獲穩定控制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35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20-03-04 08:15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