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年約70歲的老先生因病住院,出院一、兩週後出現持續腹瀉,原以為只是腸胃不適,虛弱的他到醫院求診,醫師診斷為「偽膜性腸炎」,推斷原因為住院期間接受抗生素治療,引起腸道細菌生態失去平衡,進而造成「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等致病菌滋長,後來醫師使用傳統藥物,也就是效果很強的抗生素,疾病還是反覆發作,最後這位患者終究不幸往生。
偽膜性腸炎 診斷、治療都很不容易
童綜合醫院感染科主任高智泉指出,偽膜性腸炎多半發生於住院患者,以年長者居多,症狀主要為腹瀉,也可能造成發燒、嘔吐、腹痛,有的人一天排軟便兩、三次,讓人誤認為吃壞肚子,嚴重時可能引發休克、死亡,是種很棘手的疾病。
偽膜性腸炎治療困難之處在於,許多患者為年長者或患有多重疾病,身體本身較虛弱,若生病、治療時需使用抗生素,症狀便反覆出現。而這些致病菌可挺過抗生素攻擊,代表生命力強悍,因此對一般抗生素反應不佳,用藥選擇相對較少。此外,症狀與其他腸胃道疾病相似,醫師診斷也較為不易,也有患者自行服用止瀉劑,造成拖延治療,情況更雪上加霜。
慎選治療策略 避免疾病一再惡化
高智泉主任分析,傳統治療偽膜性腸炎,用藥選項包含抗生素Metronidazole與萬古黴素(Vancomycin),近年來,醫界發現,運用「糞菌移植」療法(也就是俗稱「吃大便」療法),可促進腸道生態平衡,對治療偽膜性腸炎大有幫助。不過高智泉主任觀察到,不少患者第一次使用抗生素Metronidazole或萬古黴素(Vancomycin)後,效果雖然不錯,但疾病反覆發生,藥效便越來越差。而「糞菌移植」療法則牽涉到糞菌來源的挑選,也就是要使用哪些人的糞菌做移植,以及成本高、患者心理障礙等難題。
今(2020)年四月,在「微免與感染期刊」(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臺灣治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指引中建議,治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時,可將抗生素Teicoplanin列入用藥選項之一,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更是重要選項,而偽膜性腸炎正是「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所引起,高智泉主任感慨地說,上述70歲老先生若此時出現偽膜性腸炎,用藥便多一種選項,或許就可延長壽命。
遵照醫師囑咐用藥 避免抗藥性
高智泉主任也提醒醫療人員,當看到患者持續腹瀉,又曾在短時間內住院、服用抗生素,就要懷疑可能是偽膜性腸炎,應安排進一步檢查。至於民眾方面,則建議使用抗生素時,無論是藥物劑量、用藥天數或用藥頻率、次數等,都務必按醫囑用藥,不可擅自變更,以免細菌產生抗藥性,未來治療可能就更困難。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28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