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菜經驗20年的教母黃婉玲推出新書《被誤解的老台菜》,提到:「不敢創新的原因,並非我沒有創新魂,而是如果連原味都保留不住,大家對老台菜的認知豈不就偏差了。」提到老台菜面臨消失的三大原因。近日接受《LIFE 生活網》專訪,提起老台菜的歷史以及冷知識。曾零酬勞擔任電影《總鋪師》劇本草創時期的指導,推廣台菜文化,也開課教學分享傳承之路,卻給自己一個殘酷事實:「再過兩年可能就不收學生了!」
▲ 「台菜教母」黃婉玲接受《LIFE 生活網》專訪。(圖/記者 郭懿慧攝影)
黃婉玲做老台菜已經20年,回憶過往:「以前老師傅總帶著遺憾說著,那樣嬌嫩怎麼可能把這些菜色傳出去呢?有一天當老師傅走了,才理解到他們的遺憾與心痛。」自覺應該要學會吃苦,所以去健身房練身體,超越自己的極限,一個月快閃做年菜,甚至手工料理。
老台菜最難傳承之處,對大部份人來說其實太陌生,甚至將宴席辦桌、流水席搞混在一起,其實兩者並不相同;流水席是粗糙的,隨時都有菜可以吃,老台菜則不然,甚至是高級的。正宗老台菜更以民國38年前後區分,所以很多老先生其實也分不清。民國38年前的台菜,像是阿舍菜,為府城富裕人家的料理,多用高級食材、耗時費工製成,且台北、台南風土民情不同菜色也有差異。媽媽家族有將近400年的嫁妝菜,因此從小自己也有接觸,對阿舍菜也有了解,不過一般餐廳不會做,畢竟餐廳講求快速與時間,但是不能因為你吃不到,就說這道料理不存在。
▲ 紅燒雞。(圖/時報出版提供、24open photo studio攝影)
提到台菜南部與北部最大的差異,黃婉玲表示北部的發展比較慢,畢竟台灣的發展從台南開始,而後北部後來蓬勃,也因為首都在北部,所以相對來說保存得比較好,南部則因比較保守害羞,台菜文化仍需要挖掘。她說,目前台菜北部與南部都蓬勃發展,就像是鼎泰豐也是台菜。她也曾擔任電影《總鋪師》劇本草創時期的指導,沒有拿任何一毛錢,希望讓大家注意到台菜。
有開台菜料理課程的黃婉玲坦言,現在也算逃兵,不想再招收新生了,更給自己兩年的時間為底線,「我現在只有20個學生,教會20個學生就好了!」她無奈說道,許多新生是來打卡的,上過一次課程後到外面招搖撞騙,不懂的學員又抱持著諸多成見,導致無法好好學習料理。
▲ 炸菜丸。(圖/時報出版提供、24open photo studio攝影)
提到既定的成見,包括現在業界主要以講求快速的江浙菜、粵菜為主,且甩鍋、勺子等料理,只知「炸扁魚」而不知「爆扁魚」,這些都是台菜不能使用的,「你必須全部顛覆既定知識,將自己重新歸零才能繼續學下去,這段學習之路太遙遠了。」她也透露有一家很有名的台菜創始店,還沒營運時期就去找我教學,但因為店家太多主張、太多想法、覺得這樣做菜太慢,香料變質繼續使用導致味道走位,也因此才想復出江湖來教學,但僅想教學到70歲,就用老師傅給我的意念:「交給老天吧,台菜有它的命運!」
▲ 肉米蝦。(圖/時報出版提供、24open photo studio攝影)
酸菜為什麼不酸,因為不用泡水,還要用鹽去搓揉(鹽退鹽)的方式去鹹,再去煮,之後用排骨與肉、軟骨、豬肚去墩,而後用兩夜高麗菜增加甜味,再加一小匙鹽,切忌不能一直泡水。所以我每次做酸菜湯,鄰居都來向跟我索取。。
黃婉玲也分享台菜冷知識,對健康很有幫助,因為用油很少。過去吃炸物有時間性,中秋過後隔一天可以吃炸食材,清明隔一天就不能吃;現代人則隨時都在吃鹽酥雞,還有許多添加物。台灣其實是混合文化,民眾對於台菜不瞭解。就像泰國沒有月亮蝦餅,台灣卻放在泰國料理。我們的夜市文化也是區域文化,講究創造自己即可,與老台菜的文化完全牴觸。
▲ 黃婉玲當年做老台菜的時候坦蕩做自己,長達5年每個禮拜都要去改運。(圖/記者 郭懿慧攝影)
黃婉玲自曝當年做老台菜的時候也坦蕩做自己,長達5年每個禮拜都要去改運,「因為被師父罵得狗血淋頭,怎麼做都不對,5年以內沒有做對的一天,甚至吃豬腳麵線導致膽固醇過高。」直到把自我拋棄,做台菜之路才成功。她說:「做菜我會花兩次調味,第一次調出來的味道我會笑,是我的味道;再做第二次才有正宗老祖宗的味道,以鎖住味道。」
不能做自己如何調適?黃婉玲表示,我會去買名品精品,老公甚至說:「太超過了!」。提到老公的支持,黃婉玲直言他本來想看我笑話,想看自己能玩多久,沒想到自己越玩越深,最後先生、兒子也加入這個行列,三個人一起比賽PK,看誰能超越自己。想要最原始的質感,曾經一道「花開富貴」一道菜,10萬元的花生材料碎了,我們就全部報銷不出貨。
▲《被誤解的老台菜》書封/時報出版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