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台北雙城建築巡禮
【採訪.文字/彭永翔 攝影/Iwan Baan】
如果沒有工業革命、沒有20世紀初發展迅速的工業技術、世界沒有「現代化」,我們的住宅、建築、甚或城市會是什麼模樣?還會是密度極高、高聳入天、千篇一律的大樓住宅嗎?抑或是傳統的三合院建築、大稻埕長長的街屋,孩子們穿過屋內、跑過撒下天光的中庭嬉戲著?生活是否就此不同?
歐美的「現代性」發展,毋庸置疑改變了全球建築及城市發展,更深深影響我們當下的生活模式。在現代性之下的「現代主義」,因為混凝土、鋼材、玻璃材質的發展,成為現代主義建築的基本用材;密斯.凡德羅、柯比意等現代主義大師,更希望透過運用這些便宜材料、去除建築裝飾,提供為大眾服務的住宅,批判著傳統西方建築只為了王宮、教會、國家服務的「權貴建築」。
但之後轉向資本主義靠攏的國際主義,又失去了現代主義最關注的核心宗旨–為大眾服務。對於「現代性」的反思,不謀而合地成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的關注主題。
此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Rem Koolhaas提出了「本源」(Fundamentals)主題及「吸納的現代性」(Absorbing Modernity)子題,邀請66個國家館一同反思「現代性」對於當代建築的影響、建築的本源究竟為何。《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策展人阮慶岳、曾慶豪則關注於「現代性」如何影響東亞建築,在現代性的發展過程中,是否我們遺忘了東亞文化的什麼?
接受Shopping Design專訪的策展人阮慶岳及威尼斯台灣館策展人賴彥吉,雖然彼此互不熟識,卻極有默契的點出「建築是需要思考的」,除了建築形式及功能設計的思考外,如同藝術,在功能之外,建築還能如何被思考?或許只有如此嘗試,建築才能走出現代性理性框架的功能思考模式,找出新的建築烏托邦。
跟著我們一起到威尼斯,關注兩年一度全球建築迷的發燒議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並邀請建築達人為你精挑必看展館,再回到臺北,觀看東亞建築的現代性脈絡,一同開啟紙上的建築旅行。
專訪台灣館策展人賴彥吉 尋找「家」的其它可能
『建築是需要思考性的活動。
如果建築是謎,只有一種解答,將會非常無趣;
但若有多種解法,甚至連建築師在設計時都未想到答案,
而由居住者找到答案外的答案,那才有趣。』——賴彥吉
建築評論家Jeffrey Kipnis曾提問過:「山頂洞人曾尋覓『二臥房』的洞穴嗎?」
你能想像嗎?「家」的空間概念其實是流動的,在當代住宅尚未馴服於現代主義大旗前,水泥隔間分明的三房兩廳從來都不是唯一正解,中式建築的三合院、日式建築的和紙拉門隔間都是亞洲過往居家空間的多樣形式。
解放僵化人類行為的建築形式
回應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Rem Koolhaas提出的「本源」(Fundamentals)及「吸納的現代性」(Absorbing Modernity)命題,台灣館策展人賴彥吉從建築的起源–滿足人類居住需求的「家」為觀照對象,以《家中的小城市》為題,選擇從建築形式與隱私權及機能的關係討論現代性。
「準備雙年展提案時,曾讀到一本書談及隱私權及空間機能的分化。從一百五十年前演變至今,因為我們需要隱私權,空間變得越來越凝固。越來越多資本及科技,讓我們喜歡隱私權。」由於隱私權,我們開始將房間隔開,區別住宅內的公共區域及私人空間;空間機能限制了人類行為模式,例如在臥室中睡眠是正確的行為、客廳中睡覺就不得體,理性的建築機能僵化了人類的行為模式。
賴彥吉選擇分割、重組建築形式,由九間小房子聚集為一個小城市,以《家中的小城市》為題。每間房皆對應到一種家屋機能,包括〈睡眠之屋〉、〈工作之屋〉、〈應酬之屋〉、〈鍊金術之屋〉、〈愉悅之屋〉、〈糞便之屋〉、〈學習之屋〉、〈外觀聖壇〉及〈人間樂園〉。
但其所創造的建築外形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何工作之屋是狹窄、極高天花的空間?而〈外觀聖壇〉必須高出地面甚至有些歪斜?賴彥吉對於裝置形式的產出採取了多種思考模式,他將柯比意的薩伏伊別墅、UN Studio的Mobius House、藤本壯介的東京公寓等50棟現代住宅的作品平面圖,以1:20的比例印出,將平面圖中的臥室、廁所等空間單元剪開,再重組拼湊;並觀察九個微型建築單元在展場中所形成的微型城市天際線、機能與地面的關係,而創造出色彩繽紛的各式樣貌。
打破大眾對於臥室、廚房、客廳等空間的刻板樣貌,就是要人們思考空間是否必須要有固定形式、而形式又是否限制了空間機能及僵化人類行為?
面對的提問始終相同:建築、科技與人的變化
九個微型建築單元是介於家具與建築尺寸間的「超級家具」!賴彥吉始終對於超級家具很有興趣,「2009年時我搬進一個如同白盒子的空間,約140平方公尺,空無一物。我希望它是工作室也是居家空間,又不想用輕隔間,想到我有兩個大學同學,他們運用帳篷在租屋處生活,好像露營,覺得這個想法很有趣。設計這空間時,將我想要的書櫃、桌子、房間濃縮成一件很大的家具,我可以在裡面生活,像一個很小的建築,這是我第一次做超級家具。」而這些台灣館的超級家具不僅突破了建築與家具的二分法,九個單元更形成如台灣城市般的狹窄動線,既回應到建築本源——個體的家,又觀照台灣城市的肌理發展。
現代主義形成了一座座混凝土、硬建築的城市時代,科技影響了建築形式、城市的模樣,對於現代性抱持的立場,他認為其實「現代性」一直存在著。無論是後現代主義對於古典主義的復興、解構主義碎化建築都是對於現代主義的思考及反動,科技發達提升鋼筋混凝土的普及性,影響了建築的材質及形式,但重要的不是科技的發展,而是人類如何運用科技。
「現代性一直存在著,只是我們用不同名詞去解決它,但我們面對的是同一個問題——現代性,沒有改變的是持續面對建築、科技及人的變化。」
功能以外的建築思考
「建築設計的邏輯除了從現代主義的『功能』著手,但更應思考的價值是除了『功能以外』的價值是什麼?我自己對於派崔克.舒馬赫(Patrik S. Schumacher)『機械化的建築』比較沒有興趣,更有興趣的是建築功能以外的功能–例如人文及社會功能、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建築是否能為哲學的展現法?」
韓國館Mass Studio的Minsuk Cho勇敢地從建築角度思考南北韓的政治關係,是他認為未來台灣館可以嘗試碰觸的議題。「南北韓與兩岸間的關係有些類似之處,而我覺得驚訝及羨慕的是Minsuk Cho有勇氣去談對南北韓的政治觀念,如果我們自己總是接受會外館的身份、避免討論政治,我們永遠不會成熟。」
不諱言的,台灣館此次為何在50棟現代住宅討論中略去了台灣住宅,引發許多討論,但賴彥吉強調的建築在功能以外、哲學及社會上的思考,確實重要。因為如果建築只關注在功能,無疑的也限縮了未來建築發展的可能性,更永遠難以跳脫現代性或現代主義的框架,也是此次台灣館值得思索的重要核心。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時間:即日起~11/23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綠園城堡及軍火庫
台灣館地點: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Shoppping Design設計採買誌》官網:歡迎加入《Shopping Design設計採買誌》粉絲行列。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