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馬來西亞《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

美食特搜 | | 觀看數:0
大時代|馬來西亞《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

也許十年前,沒有人想像得到馬來西亞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有這麼多人走出來去改變這個社會,然而它還是發生了,而且會繼續發生下去。41570

 

這次馬來西亞之旅,認識了許多來自社運、政治、媒體和藝術圈的朋友,他們大都在為即將來臨的選舉做準備,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希望可以透過選舉迎來一個更好的馬來西亞。

 

我原本在馬來西亞的朋友不多,來到吉隆坡第一個找的就是老朋友凱倫。認識凱倫已是差不多十年前的事,當時他透過所屬的非政府組織到香港工作,而我則在社運圈中認識他,但不算熟。凱倫在香港工作了三年,之後回到馬來西亞,並慢慢踏進了政治圈。這次選舉,他也將代表馬來西亞的在野黨人民公正黨參選,我來到馬來西亞時,他的選舉工程也正在開展。

 

說到底我也曾經在政治圈中打滾過,對選舉工程當然頗有興趣,不過讓我更有興趣的,卻是凱倫和太太嘉美的愛情故事。嘉美是香港人,過去一直在民間團體工作,近年則投入中國內地的勞工教育工作,經常要往返中港兩地。她和我一樣,也是在凱倫在港工作時認識他的,但當時也只是普通朋友,直至五年前,嘉美拿起背包,獨自到馬來西亞旅行時,重遇舊朋友凱倫,千里姻緣一線牽,兩人就這樣譜出了一段異地戀。

 

凱倫和嘉美的愛情,大概因為兩人對社會政治都有相近的熱情和承擔,然而促使兩人簽下婚約的,竟也是政治。原來他們分別認識一位社運前輩,也是分別來自馬來西亞和香港,年輕時也曾如兩人般異地相愛。然而,當時在馬來西亞的前輩因為參與社會運動而被政府監禁;香港的前輩則因為營救情人而被馬來西亞政府驅逐出境,兩人因此相隔兩地,感情也無疾而終。反觀凱倫和嘉美,凱倫現正處於本國政治的暴風中心,風高浪急,誰也不保證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或不會發生什麼事;嘉美的工作在內地也是相當敏感,隨時會誤踏火線而不自知。兩人不想重蹈前輩的覆轍,於是決定給對方一個名份:「就算我們其中一個要坐牢,另外一個也至少可以有法定身分去探望啊!」

 

幸好,在這大時代中,他們婚是結成了,但不必在監獄相見。半年之後,凱倫終於勝出選戰,成為檳城的民選議員;嘉美則辭掉了工作,在凱倫選舉後去了一趟背包旅行(我們又在埃及開羅相遇,不過這是後話),並且正在考慮如何在馬來西亞定居下來。

 

也因為凱倫的介紹,我認識了多位社會運動者,自二○○七年以來馬來西亞的幾場大型社會運動都有他們的身影,而這幾場社會運動更改變了馬來西亞的政治面貌。如○七年「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淨選盟)的出現,就直接影響二○○八年大選的戰果,執政黨嘗到有史以來最大的敗績,檳城等五個州變天,也讓馬來西亞人發現原來改變是有可能發生的。於是接下來的五年,一場又一場的人民運動接連發生,像淨選盟 2.0 和 3.0、反對興建稀土廠運動、反山埃採金工程運動等,許多人從不聞不問變成參與運動,民間社會在這幾年間壯大了不少。 

 

像「淨選盟母親團(Mama Bersih)」就是一個好例子。她們都是家長,一般來說是社會中最少參與政治的一群。她們的成立,正是由普通巿民變成行動者的典型──她們不滿貪汙橫行、選舉舞弊不公、環境被肆意破壞,於是成立組織,發起運動。

 

在選舉前夕,她們也自發地組織遊行和街站,編印自己的刊物,走到街上提醒巿民「是改變的時候了!」我跟她們一起上街,看她們如何遊行、喊口號、發傳單,感覺到她們確實不是老手,明顯經驗不豐,但卻充滿熱情,仿佛看見十年前初踏足社會運動時的自己。

 

社會運動的發展如火如荼,新媒體同樣也在馬來西亞占有益發重要的位置。馬來西亞的主流媒體,不論是電視、電臺還是報紙雜誌,都需要得到政府發予執照,因此一旦有媒體「不聽話」,其牌照可能就會巧合地突然被取消。在這種情況下,要靠主流媒體去監察政府,自然是緣木求魚,唯一可以突破這種局面的,就只有網路了。

 

我透過《香港獨立媒體》(INmediahk.net)朋友的介紹,認識了《當今大馬》的主事人之一楊凱斌。凱斌兄曾是學運中堅,後來加入了《當今大馬》任中文主編;在他帶我參觀辦公室時,正密鑼緊鼓地籌備《當今大馬》的電視部《KiniTV》。

 

《當今大馬》有英、馬、中、印四種語言版本,每月瀏覽數近五百萬,無疑是馬來西亞最重要的新聞媒體之一。雖然它完全依靠網路,但影響力卻不下於其他主流傳媒──這也歸因於網絡上的《當今大馬》並不受政府的牌照管制,沒有了這個緊箍咒,《當今大馬》可以更自由地批評政府、揭露真相,而這正是馬來西亞民間社會所欠缺和需要的。

 

這是一個大時代。也許十年前,沒有人想像得到馬來西亞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沒有人想像得到會有這麼多人走出來去改變這個社會,然而它還是發生了,而且會繼續發生下去。即使那看似是在水泥裡種花,竟也長出了嫰芽來。

 

本來沒有路,只因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

 


---本文摘自《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
一書,時報出版。

 

41571

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

是獵物也是獵人|以色列 & 巴勒斯坦

大時代|馬來西亞

讓世界不再需要翁山蘇姬|緬甸

三一八國道的最後一段|西藏

旅行,不只看見美好。41570

我相信旅行包括了美好的內涵,如瞭解、珍惜、反省以至和平;

問題是,怎樣才能將這些美好的東西放大,取代浪費、自私和毀滅?

關於那些希望與苦難,關於旅者如何觀察、理解與回應。

作者簡介

林輝

香港人,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碩士),曾為青年團體圓桌研究及教育協會(Roundtable Community)全職總幹事,也是時事評論人、社會運動者、註冊社工、香港多個媒體專欄作家及主持。活躍於香港公民社會,尤其以參與保衛天星碼頭、皇后碼頭、反高鐵及反政改等社會運動在香港為人認識。 2007 至2008 年間,曾獨自到雲南、西藏、尼泊爾及印度等地旅行,為時 11 個月;最後 3 個月,由西藏拉薩獨自騎單車經雲南到達泰國清邁。回港後成立團體「責任行者」,推廣責任旅遊(Responsible Travelling)──藉由觀光旅遊發展,促進當地文化維護、環境保育、弱勢團體協助等。 2012 年夏,應綠色和平之邀乘坐極地曙光號(Arctic Sunrise)前往北極,協助推廣「守護北極」(Save the Arctic)全球運動。 2012 年秋,獨自出發進行環球旅行,現為環球旅行者和旅遊作者,為香港及馬來西亞多個媒體如《經濟日報》、《明報》、《旅行家》雜誌等撰寫專欄。出發至今,已走過亞洲、歐洲、中東、中南美洲等 40 多個國家。

臉書專頁──《和我一起遊世界》:https://www.facebook.com/goaroundtheworldwithme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5-07-03 15:38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