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資產階級的時尚品味 Prada 逆向操作的時尚實踐

勵志感人 | | 觀看數:0
挑戰資產階級的時尚品味 Prada 逆向操作的時尚實踐

1913年,馬里歐及馬蒂諾普拉達兄弟檔(Mario and Martino Prada),在著名的埃馬努埃萊二世拱廊街(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開了「普拉達兄弟」(Fratelli Prada)專賣店(註一),自此展開一個傳奇品牌的不凡歷史。這條引領時尚潮流的拱廊街位於米蘭中心,有四層樓高。店內陳列乍看彷似幽雅的圖書館,裝潢洗練的牆上收藏許多皮革精裝書,而普拉達兄弟就在其中販售鞋子、手提包、行李箱,由海象皮或其他珍稀皮革製成之皮件,或其他高檔的進口商品。斯卡拉大劇院(La Scala)舞台設計師尼可拉?比米士(Nicola Bemis)曾繪製一幅海景壁畫,以供普拉達展示從美國進口的頂級蒸氣船行李箱(steamer trunks)。該系列行李箱由位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的「哈特曼」公司所製造。

 

該公司由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約瑟夫?哈特曼(Joseph S. Hartmann)在1905年成立。馬力歐為迎合頂級客戶的奢華品味,極力網羅全球各地如哈特曼公司等品牌的華美商品。作家提伯?麥可爾斯(Tibor Michaels)形容:「馬力歐先生每次都站在櫃臺前接待貴賓,並提供各式獨特商品如玳瑁梳子、各式毛刷、女性化妝保養品、珍稀皮革樣本、男士專用之皮革行李箱等等。」很快的,名流在啟程之前,總會先來此店光顧;讓上流名媛自信的香氛、斯卡拉晚宴的璀璨星光、顯貴人士的顧盼身影,均圍繞著普拉達店面,猶如餘音繞樑且三日不絕。

 

米蘭自中古世紀起就是時尚之都,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更是以工坊的精湛工藝而名聞遐邇,這些工坊製作的精品透過米蘭精品店直接販售給客戶。1865年博科尼兄弟(the Bocconi Brothers)開了義大利第一間百貨公司Alle Città d’Italia(現在名稱為La Rinascente),更將許多精巧工藝囊括其間。直到1958年馬里歐?普拉達過世為止,「普拉達兄弟」品牌延續兄弟倆創立時的保守風格,從嘗試以前衛之姿引領米蘭潮流,並主要為父系經營;馬里歐.普拉達身為家族大家長,認為米蘭女性只要負責持家就好,所以當他的女兒繆西亞(Miuccia Prada)在1978年接管家族事業,20年後由繆西亞的女兒露薏莎(Luisa Prada)接手,事後看頗為諷刺。

 

挑戰資產階級的時尚品味

繆西亞?普拉達所受的教育與時尚完全沾不上邊,或許是為了反抗她優渥保守的家世,她信奉女性主義,在米蘭大學修習政治學博士學位,也在前衛導演喬治歐?斯特雷勒(Giorgio Strehler)的米蘭劇院中演出默劇,還曾一度為共產黨工作過。

 

1970年代,受到當時「引領之年」(anni di piombo)潮流影響,許多米蘭年輕人積極參與政治,不論是左派或右派極端分子,皆以走上街頭表達自身立場,依照個人的政治理想試圖改變義大利政治。繆西亞當時也是,聽說一邊身著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高級服飾,一邊參與示威發放傳單。或許這樣個過去解釋了Prada設計中展現的反抗精神,有別於凡賽斯等其他義大利品牌,不只是強化性感的印象。她的設計一直以來都挑戰著資產階級的時尚品味,甚至提倡女性主義與時尚潮流之結合,一反時尚與女性主義互斥的主流信念。

 

普拉達躍升成為全球注目品牌,始自於繆西亞及她的丈夫,同時也是生意伙伴的帕吉歐?貝爾特利(Patrizio Bertelli)之結合。帕吉歐本身專門銷售皮製商品,成立I Pellettieri d’Italia公司,同時為普拉達兄弟品牌提供皮件。帕吉歐的生意眼光及繆西亞的獨到創意,使得這段姻緣成了獨特的結合。獲得全球矚目焦點的第一個代表作,即為中性、修士般樸素簡約的黑色尼龍背包,運用降落傘的尼龍布製作(Pocono nylon),並以皮革鑲邊。尼龍包剛推出時未獲得立即迴響,但之後卻成為1990年代極簡主義代表,其設計與前一個世代所推崇的誇張繁複圖案大相徑庭。

 


逆向操作的時尚實踐

原本1980年代盛行的狂浪豪奢,到了1990年代不見復返,繆西亞看準這股浪潮的改變,加上自身的政治意識,體會到當代思潮逐漸往靈性啟發、感性情感、環保意識靠攏,時尚不再只是購物血拼的代名詞,因此設計師也必須帶來新的貢獻。「Prada後背包」率先引領這股風潮,身為奢侈品(oggetti di lusso)卻刻意讓人難以解讀,是個帥氣又嘲諷意味濃厚的配件。這種低調奢華完全打破了過往時尚規則,品牌標誌在哪裡?豔麗搶眼的素材、皮革、皮草、羽毛等綴飾,通通不見蹤影。普拉達經典的後背包是個具有現代感,重量輕,使用便宜的工業材質,印上低調不顯眼的品牌標誌,有著嚴苛的純黑。如此設計完全是逆向操作,但是對於追尋生活品味的消費者而言,包包的價格仍足以讓品味鑑賞家與一般追隨潮流的庸俗大眾有所區隔

 

繆西亞?普拉達曾做此形容:「這款包包待有心人鑑賞,並不是一般的消費商品。」關於這股去繁從簡的美學,時尚專欄作家麗莎?阿姆斯壯(Lisa Armstrong)在1995年的《風格》(Vogue)雜誌風趣的說明如下:「80年代的炫富有可能過於直接單純,但至少普及大眾,相較之下,新興潮流採用的是全新的階級符號體系,刻意模糊階級界線,就算是在龐德街(英國倫敦市中心著名的購物街)購入的精品,旁人也看不出來它的來頭。」

 

如果包包代表一種生活品味,那究竟1990年代消費者的品味是什麼?答案是「極簡主義」,也就是當時設計師對於盛行的環境保護、經濟衰退、世界貧窮等議題的回應。極簡主義是個促銷時尚的絕佳手法,讓那些關注靈性成長、具有綠色回收意識的道德消費者也買單,購買行為符合社會期待。極簡主義對於現代主義的新詮釋,讓女性兼顧優雅時尚與環保意識。Prada經典後背包便是這類前衛設計的最佳範例。這款背包可視為時尚業精簡組織之舉,方便的設計適合城市游牧族群,不需要勞累雙手提著包包,以低調奢華行走於千禧年前瀰漫社會的緊張氣氛之中。Prada背包設計趨於簡約的潮流,也反映在新一代模特兒的清瘦身形(waif)上,名模凱特?摩絲(Kate Moss)為凱文克萊(Calvin Klein,簡稱CK)拍攝的髒亂風(grungy)廣告就是最佳例子。極簡主義並非反流行,只是個消費者需要重新掌握的詞彙,如清教徒禁慾般的樸素外貌,不過是用來掩飾昂貴價格的手段罷了。對於一般大眾而言,Prada的貧窮奢華讓人無法分辨昂貴真品與假貨,這款包恰適合都市人背著,安全地走在犯罪頻傳的城市街道中。這款包是為了冷靜清醒的社會意識所設計,就好比記者威廉?蘭利(William Langely)所言:「過度奢華不僅負擔不起,也已經過時了。」

 

多元融合,時尚拼貼

繆西亞對於變革的強烈渴望,促使Prada持續創新。1983年Prada於米蘭的斯皮加街(Via della Spiga,義大利米蘭最負盛名的高檔購物街之一)開設第二家專賣店,並隨後在佛羅倫斯、巴黎、馬德里、紐約等城市紛紛開設分店。1984年推出鞋款設計大賣。1989年在米蘭的曼努莎地廣場(Palazzo Manusardi)的Prada總部,展示第一個女裝系列,此時可以看到Prada美感逐漸成形,優雅、近乎嚴肅端莊的米蘭風剪裁上,有著非比尋常又微妙的色彩組合,以電腦印製1950及1970年代風格的復古圖樣。繆西亞的2011年秋冬系列彰顯了品牌精髓。時尚專欄作家希拉蕊?亞歷山大(Hilary Alexander)如此描述Prada設計:「些微科幻,令人想起早期電視影集中常見的『太空時代』的制服,同時引用爵士及查爾斯頓搖擺舞流行時期的優雅風華。」

 

同樣的「剪貼精神」也沿用到Prada的鞋款設計。2004年Prada發表了漆皮牛津鞋面的厚底鞋,融合兩種男鞋的經典設計,看似保守,卻又相當顛覆主流。三層鞋底使用駝色、白色、藍色、灰色等顏色創造出未來感的後現代造型,其中一層更像是草編涼鞋(espadrille)的鞋底。這款鞋的設計反映了當時的主流文化,兼容並蓄又絕對現代。Prada在2009年時接受《風格》(Vogue)雜誌訪問提到她的工作就是:「做我喜歡做的事情,也包含分析流行脈動,跳脫固有思維,找出人們對於美感的喜好。」普拉達設計融合多種元素,2012年推出的火箭鞋款靈感來自1950年美國黃金年代,其他靈感來源像是抽象畫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羅馬角鬥士,快餐店服務生制服,佩姬?古根漢(Peggy Guggenheim),瓊?克勞馥(Joan Crawford),1960年代的美耐板裝飾文化,2005年Saffiano包款系列的日本機器人吊飾,2000年奢華實用的黑色鴕鳥皮保齡球包款等等,在在顯示設計師極富巧思的創意眼光

 

1993年,年輕時尚的普拉達副牌Miu Miu 成立,名稱取自繆西亞小名;1997年推出以紅色線條為標誌的Prada Sport(又稱Ligna Rossa)運動品牌,運用半透光或銀色的尼龍材質及鐵弗龍(Teflon)塗層,推出了縫有防潑水口袋的抽繩羽絨運動服。普拉達也在近十年中首度推出男裝系列。長期以來更是透過普拉達基金會(Prada Foundation)與藝術家合作,像是丹?弗萊文(Dan Flavin)、露薏絲?布儒瓦(Louise Bourgeois)、凡妮莎?碧考芙(Vanessa Beercroft)、法蘭西斯科?維佐利(Francesco  Vezzoli)等等。其他還有合作長達十年的荷蘭籍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他為普拉達設計了紐約及洛杉磯羅迪歐大道分店建築,後者之設計享譽國際,門口呈現開放式的外觀。名作家馬克?敦格(Mark Tungate)說過:「該建築設計得以保持空氣流動卻又能隔開雨水,晚上會有鋁板升起提供屏障。店面櫥窗嵌入地面,裝有許多玻璃孔,顧客可以行走在展示人偶上方。店內陳列極富科幻感,牆上有電漿電視播放影像片段或是當天新聞,地板上有觸控裝置可以將玻璃更衣間牆壁改變為不透光。店內可以燈光調控,呈現服飾一整天下來的光影折射。有特殊夾層的屏風也會隨著人數改變色調。」庫哈斯則說:「希望可提供顧客全新體驗,來到店裡不只是為了購物而已。」

 

2009年普拉達與庫哈斯攜手打造了普拉達翻轉空間,是一座四面體的活動式帳棚,分別由六角形、十字形、正方形及圓形組成。帳棚可以透過起重機旋轉,創造出全新展演空間。普拉達及其丈夫貝爾特利形容他們的時尚組合為:「從時尚延伸出溝通觸角;從追尋極致發展為科技結合;從建築一窺藝術美感。」

 

 

本文選自La  Vie出版書籍《百年時尚》,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解讀50個奢華品牌的發展歷程、極致工藝與設計核心


69176
69177
69178
69179
=============================================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LaVie》行動家網站
※本文由《LaVie》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5-09-30 02:46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