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余忠仁理事長表示,癌症已連續33年高居國人十大死亡的首位,雖然肺癌新增人數排行第二位,死亡率卻是所有癌症之首!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不見得每位患者都會出現咳血或噁心、嘔吐、久咳不癒等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就醫時,多已是晚期,據統計,近7成病患被診斷已達晚期,癌細胞甚至已轉移腦部、骨頭、腎上腺、肝臟等遠端器官。
(影像截取自台灣癌症基金會官網)
余忠仁理事長進一步指出,肺癌腦轉移發生機率為20-30 %,近年臨床看到許多腦轉移的案例,醫界也針對此情形有越來越多的探討,腦轉移可能會讓癌友出現步態不穩、意識錯亂、語言失調、複視等情形,因此提醒癌友應規律就診,及早發現、積極治療!
64歲的陳女士,去年5月突然右側手、腳不明原因發麻,家人原以為是中風!送醫檢查後竟確診為「晚期肺癌腦轉移」,所幸,在醫師建議下,採用小分子高濃度標靶、搭配放射線等治療,腦部腫瘤縮小,病情獲得穩定控制!醫師高尚志表示,即便是癌症晚期,也不要輕言放棄。
由於肺癌早期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根據統計,75%~80%的肺癌患者在發現時已經是晚期,也因此死亡率長年居高不下。其實肺癌若是在早期就發現,治癒率相當高,而早期發現的重點就在於「定期篩檢」,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檢查,找到早期的腫瘤,是減少肺癌死亡率的重要關鍵。
另外,女性的肺癌患者有9成是不吸菸的,所以要維護肺部健康,除了絕不吸菸之外,還要遠離危險的致癌因子,更重要的是自主進行定期肺部篩檢。
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低劑量斷層掃描,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誰是高風險族群:
1. 吸菸族群
2. 長期暴露於二手菸害者
3. 有家族病史
4. 職業環境暴露於高致癌環境者
5. 曾罹患肺結核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院士也呼籲,「早期檢測、正確醫療、杜絕菸害及危險因子」是降低肺癌風險的三大秘訣,如果你年齡在 55 歲到 74 歲;目前仍在抽菸;或已經戒菸不超過 15 年;抽菸史大於或等於 30包年(每日抽菸包數(pack)x 抽煙年(year)>30),應與醫師討論、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積極治療。
陳育民理事長進一步分享,晚期肺癌治療屬於「個人化治療」,治療目標是希望改善病人生活品質,避免再因病症、治療帶給病患額外負擔、痛苦,同步也希望延長存活期,讓病患擁有更多時間!目前晚期肺癌治療方式包含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等,對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病友,可評估考慮採用標靶藥物治療,針對特定致病基因作用,使用適當合適的標靶藥物治療。
另外,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高尚志理事長則表示,研究發現許多癌友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營養不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便指出,營養不良是癌症患者常見的問題,可能導致發生率及死亡率增加,且生活品質下降。其中,體重減輕便是癌友預後不佳的指標,研究顯示6成肺癌病友經歷明顯的體重減輕,癌後6個月更約降低10%的體重。建議癌友或家屬可以與醫師討論治療時的副作用問題,在治療成效與副作用反應之間取得平衡,要避免消極忍耐,體重過度減輕,才可擁有抗癌好體力。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