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生成素 紫斑症治療更安全

記者: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 | | 觀看數:0
血小板生成素 紫斑症治療更安全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57歲女性,雙腿布滿紅紫色點狀斑點,就醫發現竟罹患紫斑症,但她使用傳統類固醇治療無效,考慮切除脾臟治療時,手術前卻發生腸胃道出血,經過緊急治療才得以手術;不料術後血小板數量仍未上升,家屬心急如焚,在醫師建議下,注射血小板生成素治療,血小板才回復到7至8萬/微升,如今病情穩定控制中。

紫斑症是自體免疫性疾病 出血斑塊應留意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大智指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體內因不明原因產生抗血小板的抗體,進而破壞血小板正常功能;或血小板製造不足,導致血小板數量減少,使得皮膚容易有針點狀的出血點,約3mm大小,嚴重時四肢布滿大片出血斑點,引發血尿或腸胃道出血、甚至肺部及腦部出血而死亡。

國內約2300名患者 700名病情嚴重

據統計,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的發生率約萬分之1至2,國內每年約有2300名患者。劉大智主任說明,此症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類,急性好發於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使用口服類固醇治療,約3至6個月就能痊癒。慢性則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女性較男性多,年度死亡率約千分之2,第一線治療同樣是使用口服類固醇,約有7至8成病情可緩解;第二線則是接受切除脾臟治療,但只有3分之2的患者有效。

若類固醇無效 血小板生成素治療接棒

劉大智主任強調,長期使用類固醇恐影響免疫系統,引起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症、容易感冒,甚至出現腸胃道出血等副作用,若治療3個月以上,血小板數量仍未上升至5萬/微升,過去建議切除脾臟治療;但許多年長患者無法開刀、不願接受開刀,或擔心術後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生活品質下降等疑慮,現在則建議第二線治療使用血小板生成素,藥物治療無效最終才切除脾臟。

血小板生成素治療 醫囑性佳、更安全

劉大智主任說明,血小板生成素治療,分為口服及皮下注射兩種,當作第一線治療,效果可高達8成9,健保雖有納入,但給付限制較嚴格且自費藥價昂貴,建議用於第二線治療,緩解症狀效果也有5成以上。目前國際上ICR與ASH的治療指引也建議第二線藥物治療可使用血小板生成素,臨床上尤其是每週一次的長效針劑,醫囑性佳、副作用更少,更沒有藥物、食物交互作用的影響,效果更好。提供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患者,另一種更安全的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89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6-07-05 09:07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