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麗萍
以中小型規模為主的台灣產業型態,已進入轉型的關鍵時刻。昔日,一步一腳印的經營模式所建立的事業體,早已無法應付跨界、整合、多變的市場環境。現在,當務之急,是培養跳躍式的佈局能力,善用併購等策略工具,建立全新的體質,以因應這個「黑天鵝」比「白天鵝」還多的世代。
九月二十四日,樂陞科技董事長許金龍複審後遭聲押,之後,許金龍就在聲押和交保間,來回擺盪,二十八日以兩千萬元交保,限制出境。樂陞案起因於日商百尺竿頭收購失利,過程中,產生諸多疑點,令股東慘遭巨額虧損。
樂陞案 壞了一鍋粥?
樂陞案,讓台灣併購市場蒙上一層陰影,金融界甚至擔心將引發寒蟬效應,影響併購市場的活絡性。據元大證券投資銀行業務部資深副總經理曾馨慧表示,對於樂陞案,金管會採取從嚴處置,未來,恐將影響金融業投資部門承作併購業務。在樂陞案中,承作這起公開收購的金融機構是中信證券及中信銀行,對於百尺竿頭收購違約不履行情事,金管會對承作金融機構採取重罰,中信銀除被罰三百萬罰鍰外,並停止辦理公開收購相關信託業務三個月,而中信證則被罰停止財顧業務三個月。
只是,金管會雖對中信銀、中信證下重手,真將影響併購市場活絡性?金融業者認為,嚴懲利用併購行不正當的財務槓桿操作,非但不會影響併購市場的活絡性,反倒因清除老鼠屎,可免它壞了一鍋粥。
重整、殲滅 觀念改變 結果不同
市場併購,有助於企業重整、產業轉型,抑或是被購方慘遭殲滅?差別在於:是積極的進場思維,還是消極的退場考量。
值此市場悲觀者認為,國內歷經出口衰退、大陸紅潮來襲,產業哀聲連連之際,看在私募業者眼裡,並非全然是壞消息。曾經順利重整東隆五金、現任英屬維京群島商盛睿私募股權公司董事總經理陳伯昌卻認為,私募在台灣很有發展性,他進一步分析指出,台灣企業的負責人多半屬於戰後嬰兒潮,也就是約六十歲左右,年紀稍長者,甚至不乏有七十歲還在拚搏事業的企業主;眼前,最急迫也最困擾他們的就是交棒問題。而不論是私募也好、創投也罷,擁有的不只是資金,更帶著國際管理經驗,在世代交替、產業轉型時,適可扮演兩代之間的橋樑。
其實,併購是一知易行難的道理。整理產業,一如個人整理人生和家務一般,日子久了,有時,原本的資產成了不事生產的拖累,?著這些包袱,如何還能保有輕盈的腳步?企業、產業正也是如此。
最近幾年,在台灣大力推動併購、私募觀念的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日燦認為,相較於歐美,乃至於大陸,對於併購,台灣仍顯保守,過去五年,體質相對強健的台灣,國際併購件數不到三十件,而陸企併購則約有六百件。黃日燦甚至大膽表示,台灣要再創一次經濟起飛的奇蹟,要靠併購。
台灣生技以小搏大 有一門必修課
相對於國際,台灣併購雖不算活絡,但仍具經典佳作;鴻海和大聯大,即被視為台灣企業以併購壯大的典範。鴻海的一部成長史,正可謂是一部併購史。鴻海副總裁呂芳銘指出,鴻海初上市時,全年營收只有23億元,目前,鴻海的全年營收已達4.48兆元,這個巨額的差距代表什麼?它說明在這二十五年間,鴻海的營收成長一千九百倍,而快速成長的原因,正是併購,而且是策略精準的併購。呂芳銘表示,自己原本也是一名創業者,後來,基於雙方的策略考量,公司併入鴻海,成為鴻海大家族的一員。
最近,鴻海加速以併購手法切入生技領域。呂芳銘強調,集團內已設置「H.Spectrum」事業單位,計畫以設立創投基金進行生醫投資策略佈局及人才培育等業務。
全美領導級學名藥大廠 憑什麼拚出兆元市值?
曾任高盛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陳林正,在生策會舉辦的「2016生醫論壇」中,帶來一個驚人的數據。陳林正表示,目前,歐美有五千多家生技業者,過去十年來,發生超過一千五百宗生技併購案;究其併購內涵,十分多元,部份發生於國際生技大廠的委外過程,包括將內部的研發交給小型的生技業者進行,或將風險評估分析委託創投業者,便於大廠快速找到合適的併購對象。
陳林正所言,反映在生技市場,正是一場進行式。最近,外電不斷釋出國際生技併購訊息。雖然,眾所關注的輝瑞與愛力根合併受阻,但愛力根(Allergan)的購併火力依舊未減,最近,以十七億美元收購生物製藥公司Tobira。
這對規模不大的台灣生技業者有什麼啟示?在國際大廠主導的生技價值鏈中,台灣可藉由承製(併購)大廠的研發項目,取得入場資格。而智擎、順藥等,正朝此方向前進。
曾經成功打造華生製藥成為全球前三大學名藥廠的創辦人趙宇天,分享華生製藥的策略。趙宇天表示,華生發展過程,是先從品牌經營開始,接著不斷透過併購充實經營內涵、擴大規模,至2008年,華生已是一家市值達三十億美元的公司。
數位金融(Fintech)如排山倒海衝向金融業,讓不少傳統業者措手不及;正如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表示,Fintech已改變金融業的DNA。只是,更多金融業者還來不及換血。
數位金融不按牌理 傳統銀行坐立難安
數位金融的市場結構快速成型,並不斷大力撞擊傳統金融市場,也激化了併購活動。國際間,除大型數位金融業者彼此併購,壯大結構,建立獨角獸(Unicorn)的實力外,更常見傳統金融業者直接買下數位金融公司,成為虛實並進的金融事業體。根據市場調查資料顯示,單單2015年上半年,已公開的金融科技併購案有192件,而併購金額最高的十個案件中,有六件與支付有關。
據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表示,有百分之九十的受訪企業,正面臨數位科技企業的競爭壓力,而2016年的上半年,有超過一千億美元的併購金額,是來自企業為強化本身數位能力而採取的併購動作,其中,主要收購的公司以機器人及軟體公司為主。另據安永實地進行的「數位交易經濟」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六十七的受訪企業很清楚地表示,在未來的兩至三年內,打算以併購提升數位能力,以協助企業轉型升級。
對於傳統金融機構以併購轉型切入數位金融的作法,政府也進行法規鬆綁,具體表態支持。今年,金管會即允許銀行及金控百分之百持有資訊及金融科技業的持股比率。
金融業走出去,也不可忽略併購。勤業眾信總裁郭政弘指出,這幾年,政府鼓勵金融業走向國際,之前,談的是打「亞洲盃」,現在,新政府大力推「新南向」政策,都必須靠併購或設立海外子公司的方式進行。(文未完)
※理財周刊840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關鍵時刻
◎洪寶山發行人語>啟動善念循環
◎馬凱財金觀察>樂善好施方能洗淨世界
◎房市觀察>從人民幣納入SDR 談不動產投資
◎理財我最大>手工西服職人李萬進: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陸股脈動>旺季到成長能見度高 十一長假創造旅遊商機
◎王信傑趨勢百分百>中期回檔修正將到 T50反1避險買點將現
◎楊天迪量價領航>切入亞馬遜智能音箱 致伸走中多架構
◎特別企畫>產業形勢大翻轉 生技、金融業靠併購超車
◎會計師談理財>說不清楚的迷糊帳─兩套帳的迷思
◎金融櫥窗>大中華、台灣股市第四季行情看俏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