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 鍾藝Photo Credit: Pexels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春節回家,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情。家裡的爸媽、七大姑八大姨都會在春節期間帶給你很多的「人生建議」。工作、生活、感情,沒有任何一個角落可以被長輩們遺落。春節回家前「本能」的團圓喜悅,在七天的假期里被傷的七零八落。
今年春節回家,相比於往年,能在我身上的討論話題更多了。在我步入社會的第一個年頭,家人的目光不再是簡單的學業成績,更多了很多人面臨的無解問題:婚姻和工作。從回到家的第一個晚上開始,父母就開始進行提前醞釀了一個月的討論話題,父母的「循循善誘」不絕於耳,他們對我的憂愁、擔心、希望、期盼,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在春節回家的七天內吐露乾淨,而我也被迫需要吸取乾淨。
對於父母這牽腸掛肚的愛,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讓人感覺到壓力,成長路上遇到的大小問題,父母不僅樂於給出建議,更希望我能全盤接受,然而,誰又不希望自由主宰自己的生活,誰又不希望能自己為生活買單?可是,自己的想法和自己說出來的話,父母願意去傾聽嗎?到底是我的父母出現了問題,還是我出現了問題?自到外省上大學開始,我就以為我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獨立,可以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可以享受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但5年後的今天,我恍惚發現,原來,獨立遠不是身體遠離家庭。
曾經我對獨立的解讀是自己面對生活的困難,從工作上的困難到金錢上的短缺,都要自己扛住。我想這也是很多年輕人的想法吧,帶著這一股腦對獨立的嚮往和熱情,貌似充滿鬥志的踏上追尋的道路。在困難和壓力還不大的時候,我們還能保持所謂的獨立,做到「萬事不求人」,但當外界給予的負面力量變大時,周圍環境對你人生的重大事件持相反態度的時候,所謂的這些「獨立」被擊打的粉碎,我們常常在惶恐中丟失了自己,更失去了對事物的判斷。甚至那些與你朝夕相處的人和事,你會因為外界對他們的質疑而選擇放棄或逃避,你開始不知道誰才是對的,甚至開始不知道自己是誰。當活到24歲的我恍惚間發現我並不認識自己,自己從未獨立過的時候,我慌了,但也在慶幸,我還有機會從迷霧中走出來,真正學習如何去迎接自己的人生。
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經濟基礎是獨立的雙層含義,相對於後者,前者更為首要。人格的獨立始於對自我的認知和對生活的經歷,只有認識清楚本體才談得上掌控自己,支配自己的生命,也才能支配資源。獨立不是不與父母居住,不是將自己隔離於家庭,它應該意味著一個人不僅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更能明白想要的生活,去成熟的思考,有對任何事做出決定的能力,唯有這樣才能對生活和自身做出最為正確的選擇。
人們常說,尋找伴侶是在尋找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半的自己。我想,如果一個完整的人是100%的話,在自我人格獨立之前應該只是有了身體完整而帶來的20%,至於剩下的80%,在尋找另一半這50%之前,我們應先自己找到那30%。只有自身的50%被真正找到並掌控,才能擁有另外50%的美好。
不論是原生家庭的各種煩惱還是新組建家庭的各式憂愁,不論是父母施予子女的壓力,還是夫妻、情侶之間的力量角逐,在我們面對這些困難彷徨無助的時候,應該先問問自己:你到底獨立了沒有?你對獨立是否真的了解?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