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看惠特尼雙年展 小方框的潮流與憂鬱

記者: Vogue時尚網
生活新聞 | | 觀看數:0
搶看惠特尼雙年展 小方框的潮流與憂鬱

「你去哪裡找靈感?」我常常提問設計師和朋友們。

「旅行是靈感的來源,但不能去旅行,就去博物館。」很多人這麼說。

 

打開西洋藝術史,從達文西讚頌宗教神祇的壁畫、到十八世紀宮廷肖像與繁複華麗、二十世紀跳脫工筆技法所謂的抽象到現代時有時無飽滿可愛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的展覽為我們展現了什麼?

「博物館,是每段當下思維的陳列 。」我是這樣相信的。

 

這次惠特尼博物館邀請Sunny去搶先看雙年展,冒著低溫,出發前我先草設好目標,想找出今年藝術家對當下2017的定義,還想挖出他們預測出的幾個潮流。

雙年展在惠特尼的下西區的新博物館五、六樓展出,領好了配上USB資料的證件,上了五樓,第一眼見到的作品是和科技有關的裝置藝術,有幾件吸引著我個人眼光:

鏡中鏡,真與假的無限複製

342377

 

迷你又顛倒的世界,配上上下鏡子,讓顛倒反正,藝術家 Samara Golden用的影像重疊,以鏡中鏡的無限與惠特尼博物館的本身前衛的建築與西河景色融合在一起,待外界環境和光影的變化,展示出一種美麗又讓人有種小恐慌的作品。

 

接下來Jon Kessler 作品《Evolution》,感覺是具有美感又機械感的裝置藝術,它展現的就像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追求下一個美麗框框的呈現,而又活在美麗框框的伴隨裡。

 

看到Jon Kessler 下面這件作品的時候,我的眼睛先盯在一個美麗影像的小玻璃框裡,接下來我看的是大的LED螢幕,然後再發現,原來這些東西,拍的其實就是眼前的磁娃娃們。我在想,當大家看到這樣的作品時,著眼點會不會一樣,是先看大LED板、手機螢幕還是娃娃!?

342378

 

De Nieves的作品《 Raul》,以歐洲彩繪玻璃的色彩和技法,融合現代藝術的線條,巨大卻讓人愉悅,是存粹讓人欣賞喜歡的作品。

342379

 

踏上了六樓,展覽的風格起了很大的變化,先是一片暗黑的作品:

Kaya的作品- 像是掙脫不開的現實泥沼

 

Joedan Wolfson實境與未知的虛擬VR, 作品的名稱便是「真實的暴力」。看完這個虛擬的影片,我的結論是在完全不知內容情況下帶上VR鏡,是一種無知。影片倒數20秒後先是藍天白雲與一段念誦的經文,然後一個青年那著棒球棍朝著另一個跪在地上的青年狠狠的重擊,然後用腳用力的在頭顱踩到血肉模糊,短短發生30秒間,因為是實境真人的影像,那虛擬出真實的暴力,給我一種毛骨悚然的難受感,讓我在拿下實境眼鏡後,明顯的感覺自己頭皮發麻、臉色發白。我只得趕快找個地方坐下來。

342380

 

坐下來時Sunny想起某年在學校閱讀一段文學詩選時,教授曾經解述越戰紀念碑的建築概念,她說:「當你從在地底下的紀念碑館,慢慢地走上來時,每踏上一步迎向陽光,就像是從沈悶的痛苦裡走出來,發現你的生命還存在著。」

許多時候,大學教授說過的這段話,會在某個時刻出現(比如說現在這個時刻), 當我看見了這樣所謂暴力醜陋的作品,它的衝擊,讓人只想趕快脫離了那套虛擬RV眼鏡,趕快走到外面喘一口氣,我這刻我珍惜有著真實陽光的寒冬,所給一口清新的氧氣。

 

然後我趕緊又回到五樓去找一些讓人能愉悅些的色彩(這不也是藝術的功用嗎?!)

Dupuy Spencer 《Celeste》

342381

 

走出博物館,我想,看完展覽的感受應該與佈展和我所看的順序有關。

先是覺得惠特尼博物館以擁抱科技與裝置型的藝術作品,看著我們在充滿科技的日常裡,找出運用科技來展現的思維- 我們是快樂的、是無奈的、我們是陷在框框裡尋找一點熱鬧或發洩,然後,我在看到的是黑暗的、是沮喪的,還有科技(尤其是虛擬實境)將帶來的類似真實的暴力和對某些人擁抱暴力的發洩和混淆…。

這次的惠特尼雙年展,Sunny可以明顯的感覺這個世代的藝術家正脫離情緒的抒發和抽象思緒,開始反映和憂愁科技與我們生活裡結合的現象,不論我們是否美麗又憂鬱的活在反覆被包裝的LED框框裡,或者是有可能活在虛擬實境裡享受其他人無法窺探的娛樂或暴力裡,這是2017的潮流,也是屬於我們躲在某個框框裡憂鬱的獨特世代。

 

Sunny Studio 25 臉書關注: https://www.facebook.com/sun.nycountdown/

更多有關於惠特尼博物館與雙年展: http://whitney.org

想知道更多藝術和當代的潮流,大都會博物館有很棒的藝術史配圖解:metmuseum.org/toah/works

 

(完整文章請看VOGUE.com)

 

※圖片+文字:Vogue 風格達人-Sunny.Ch

Sunny在紐約的Studio,和大家聊美麗背後,品牌創作的新動向和舊詞彙,用知識享受美感,感受紐約所散發自由的氣息。 www.facebook.com/sun.nycountdown

 

 

【延伸閱讀】

台潮闖紐約-JUST IN CASE黑能量,狂在哪?

M2M,因為時尚得再多種選擇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VOGUE網站》http://www.vogue.com.tw/

※本文由VOGUE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最後更新時間:2017-03-24 01:34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