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生氣時

生活新聞 | | 觀看數:0
當父母生氣時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孩子屢屢測試你的底線,但是他不該啟發我們不適當地回應。任何會導致我們不理性的舉動可能根深於你好幾年了。我們都知道孩子生氣時我們無法冷靜思考,因此我們也變得跟孩子一樣–發脾氣。

別擔心,這很正常。我們都曾在幼年時期受過父母不理性的對待,我們的孩子多少也在承受你過去的傷害。好消息是,我們可以預測孩子哪時會把我們擠到懸崖邊緣,我們大人也有責任遠離這樣的懸崖。

父母親與孩子間特別容易觸發對方生氣的動機。因為孩子特別容易啟發我們兒時的焦慮,我們也通常無意識間重複過去受到的對待。兒時的恐懼是很有能力的,常會戰勝即便已是成人的我們。因此,父母控制自己的憤怒是很重要的,因為他會傷你的孩子。

當你對孩子尖叫或打小孩時

像你的妻子或丈夫對你憤怒大吼,再把他們想成現在的三倍大。想像他們是你唯一的食物、安全、保護、關愛、自信與資訊的來源,你沒有其他訴求的對象,把這樣的感覺放大一千倍,這些就是父母失去控制對孩子大吼或打小孩時,孩子的感覺。

PUS

憤怒已經很可怕了,言語或肢體虐待更糟糕。即便你的孩子似乎已對於你的憤怒麻木,那也代表他已承受太多,發展了自我防禦機制,而且很有可能向外找尋庇護的對象,通常是同儕。我們越常對孩子發怒,孩子就越防禦,我們的怒氣對孩子也越沒作用。

父母如何控制怒氣?

最重要的是不要在盛怒的當下就衝動,你的憤怒要你這麼做,它覺得現在是緊急狀況,但你的理性知道絕對不是。因此,不要打小孩,不要對小孩尖叫,那只是在發洩你的怒氣。如果你也對他尖叫,他很快也學會這種模式來處理怒氣,直到長大成人。以下是處理方式:

1.在你真正生氣前,設定界線

我們通常會生氣是因為沒有設定界線。如果發現自己已開始生氣了,就是要做某些事情,避免自己瀕臨懸崖的時候了。如果你今天白天過得並不好,嘗試跟孩子解釋,請他們體諒。如果你孩子持續做擾人的舉動,停止你正在做的事,重新引導他們,避免自己的情緒指數升高。

2.情緒爆發前,讓自己冷靜下來

停止、放下、還有深呼吸。提醒自己現在不是危急情況。找個會讓自己發笑的理由,解除心理緊張的按鈕,甚至強迫自己笑,幫助自己冷靜,或是哼一首歌。如我你一天可以找個孩子不在場的時間練習讓自己放鬆,那孩子惹你生氣時,那你就更有能力讓自己冷靜下來。如果你能夠深呼吸地更徹底,可能會發現自己憤怒背後是害怕、難過與失望。但不要強化這些讓你憤怒的情緒,只要深呼吸,這些感覺會慢慢過去。

3.隔離自己

盛怒之餘,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到一個可以讓自己安靜下來的地方。遠離孩子,因此你不會在盛怒之下責打他。例如洗個手,一再告訴自己[因為孩子現在需要愛!]、[這不是緊急狀況!]、[他發脾氣因為他需要你幫他釐清他的情緒。] 大聲講出這些話沒有錯,孩子也在學習你怎麼處理怒氣,下次當他生氣時,別意外他也會對自己講出這些話。

4.傾聽你的憤怒,而不是表現憤怒

憤怒就像其他情緒,我們有責任處理它。有建設性的方式處理怒氣是去理性分析它的原因,並且改變現狀。有時候其實是教養的問題,或許要加強孩子的常規、或許是要提早帶孩子去睡覺、或許要加強親子間的關係。有時我們甚至會發現自己生氣的原因不是孩子,而是白天工作時的老闆,或是自己的另一半,孩子只是我們宣洩怒氣的出口而已。

5.對別人[表現]你的怒氣會強化或提升怒氣

研究發現,當我們在生氣時表現生氣,會讓我們更生氣,也讓其他人受傷或害怕,他們也會開始生氣。無意外地,這會把雙方關係弄得更糟。因此,與其表現怒氣,應該表現是憤怒後面的原因,可能是受傷或是害怕。但對孩子,父母應該管理情緒,第一步絕對是讓自己冷靜下來。

6.管教前先等待

不要在盛怒之下管教孩子,你可以說:[跟你講過那麼多次了,我實在不敢相信你又打了你弟。我們等下要好好談這件事,在這之前,我期待你能好好表現。]然後,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強化孩子犯得過錯,就使用上述技巧讓自己冷靜。

7.不要體罰

體罰讓父母暫且發洩怒氣,但對孩子有恆久的傷害。研究發現體罰會讓父母上癮,因為它能發洩怒氣,但父母應該找到其他發洩怒氣的方式,而不是傷害孩子。

8.寫下處理怒氣的合宜方法

在不生氣時,跟孩子討論生氣時那些行為是可以接受或不接受的,列下來貼在冰箱上,因此你跟你的孩子都可以看到。可以接受的方式像是:跟其他人講你的需要、唱歌聽音樂、當你想要打人時,拍手或抱住自己。

9.選擇戰場

選擇真正值得你生氣的事情。你的孩子隨手把衣服放在地上可能會讓你抓狂,但是這不值得賭上你與孩子的關係。記得你跟你孩子間的正向關係有多深,他也就多願意聽從你的指令。

10.尋找正向教養方式,鼓勵好行為

有很多正向教養孩子的方式,而非處罰怒氣。研究顯示,孩子因為怒氣而受處罰,會有更多行為上的問題。有很多家庭有強壯的親子關係,父母願意幫助孩子的需要(包括壞行為的需要),這些家庭的孩子情緒上很健康,也願意管理自己的行為。

資料來源:

http://www.ahaparenting.com/parenting-tools/positive-discipline/handling-anger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7-05-03 09:34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