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39歲的林彥均9歲時因左耳中耳炎導致聽力受損,長期下來因為右耳過度使用,近4年聽力大減、機能退化。13歲張小妹患有先天性聽損,長期聽不到聲音,也沒辦法學講話。父母直到張小妹3歲時才發現她有嚴重聽損,就醫後,在4歲時幫她植入電子耳,經過半年復健、語言治療,張小妹5歲時終於學會自己開口叫「媽媽」。
人工電子耳能直接刺激聽覺神經
聽力缺損的幼童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也容易造成學習狀況落後,甚至感到平衡感變差的症狀。聽損兒童可藉由電子耳重拾正常生活,只是單一電子耳費用就接近百萬元,為了讓家長更無後顧之憂,健保署從本月起將人工電子耳納入健保,只要在18歲以下,雙耳聽損能力高過90分貝的先天性聽損兒都可被列為給付對象。預估首年將有近150人受惠。
人工電子耳是種植入式設備,能幫助聽力缺損者產生依定聲音的知覺。與助聽器不同的是,助聽器是放大聲音,人工電子耳卻是繞過耳朵中受損部分,直接刺激聽覺神經住患者重新活得聽覺。
把握3歲前黃金期 學習不卡關
台灣每年約新增60至100名先天性聽損兒,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吳哲民表示,多數新生兒聽力缺損可藉由聽力篩檢發現,一旦發現寶寶對吵雜環境無感、難以集中精神,就要懷疑恐為3歲以前是語言學習的關鍵,若孩子出現構音異常、對聲音沒反應等症狀時,家長應盡快協助就醫,越早發現問題,越應該早點介入治療。學齡前是兒童語言學習關鍵期,把握3歲前黃金期,才能保障學習不卡關。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