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化遇上產業時

生活新聞 | | 觀看數:0
當文化遇上產業時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陳木村

民國八十五年時,當時的文建會派員參訪我們在輔導形象商圈時,提出一個疑惑。為何我們所輔導的形象商圈可以如此持續發展與擴散!而社區總體營造為何只是曇花一現的成果?我們當時經過一番溝通與分析後,給了一個結論:社區總體營造缺乏產業化!

為此文建會邀我們參與一場「文化與產業的座談會」,除了我們幾位輔導顧問之外,與會人員幾乎都是文化工作者或是藝術創作者。在會議進行到一半時,因為我們提出社區營造必須要有產業化概念時,幾乎是不被認同的,因為文化工作及藝術創作者們均堅持藝術是無價的,是屬於個人創作,也是唯一的作品,所以只能提供展示與展現,不能淪為複製或轉化成產業作為銷售行為,所以會議到最後是無法獲得共識與結論。

當文化遇到產業時,的卻是讓人難以信服與疑惑,因為文化是一種地方人文、環境或風俗等長期所衍伸出來的風格,各具有特色與意義,而藝術又是純屬個人心靈、視覺或美感的創作,也是各具有其特色與意涵。所以這也是文化或藝術無法被取代的原因,除非說該地區文化已經沒落,就會漸漸的被移轉到其他類似人文與風俗地區,個人藝術創作也是如此。

因此當社區營造必須產業化時,也就是必須依據當地社區的人文、環境、風俗或產業等做基礎發展,才有持續發展與擴散的契機。以日本現況社區產業發展而言,也是依據當地社區文化特色,或所傳承下來的民俗活動作為發展基礎,甚而發展出很多相關的產品及產業,並帶動當地的觀光與發展。這也是台灣目前社區產業與融合社區文化為基礎的發展方向,如宜蘭白米社區以木屐為主的產業發展,苗栗蘆竹社區以傳統民俗文化為發展產業等。

台灣文創產業初始因為受到傳播、媒體及設計等蓬勃發展因素,所以被誤導文創產業發展的方向與內容。其實在最原始歐美國家所發展的文創產業,初期都是在工業化之下為主的產業發展,再加上歐美國家的視覺美感上是遠超越我們,所以他們在各項產業上的設計,無形中都會融入視覺美感,讓人產生錯覺與想像空間,所以對於前述國內媒體、傳播或設計人敏感度比較高而言,自然就會產生更為廣泛的創意,間接就會產生不同思維與發展領域。

文化本來就是既有的資源與元素,都是有其歷史淵源與發展意義,也無論如何傳承,都是長期下來受到認同或延續的意義。因此從工業發展到商業之際,更需要具有價值與多元化的商業模式,來滿足與平衡人類的需求,而其中文化產業就是一項非常值得發展的產業。

從現在既存與各種產業來談,因為科技產業過於冷漠與快速,宗教產業過於模糊與虛幻,生技產業過於廣泛與未知,醫療產業也面臨取捨兩難,教育產業過於兩極與無奈,機械產業過於僵硬與物質、、唯有文化產業可以是經濟、教育、傳承與心靈的組合與創意,也可以是整合各產業為精神與內涵,可深可淺、可大可小等發展與整合,因為是具有文化元素,而且又是自有人類以來,唯一伴隨人類發展至今的產業,只是我們過去未能界定此產業就是文創產業而已。

COU

把藝術品轉化為產業是再造契機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7-07-27 11:34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