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公園的前世今生(一)

地方新聞 | | 觀看數:0
成都市人民公園的前世今生(一)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劉超

成都市人民公園原名少城公園,始建於 1911年。少城公園之由來,與舊成都的城池命名直接相關,成都城基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早在西元前311年秦惠王時,成都便有太城(亦稱大城)和少城(亦稱小城)了。

LIF

少城基地系清代在成都大城西南處另建的小城,作為"八旗"營地,專供滿洲和蒙古人居住,這就是後來的"滿城",少城公園由於當時地處少城範圍而得名。清宣統三年(1911年),駐防成都的將軍玉昆,為解決因朝廷籌備立憲,廢除旗米供給制度,使旗民生活日漸窘迫之困境,與四川省勸業道道台周善培于祠堂街興建公園,開放少城(滿城),唯許旗民於園內開業謀生,並收門票,任人遊觀。遂於祠堂街關帝廟後側的水田、荒地、正藍旗前廳、馬廄、倉房、柴薪庫以及將附近旗人居住的永順、永清、永濟三條胡同拆房遷戶的空地,用半年時間栽花種樹,修建迎禧樓、觀稼樓、松韻樓、湖心亭等,面積50餘畝。

LIF2

從此,四川成都便有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公園,就全國來說,“少城公園”都是較早開辦的公園之一,在四川就是最早開辦的第一個公園。 由於公園占地在當時的少城,市民約定俗成稱之為“少城公園”。

LIF3

民國2年(1913年),尹仲錫(字昌齡)策劃擴建。為了紀念辛亥革命前夕四川愛國志士發動的保路運動中的死難者,由張瀾、顏楷等聯名提議修造一座紀念碑。1913年至1914年,為了紀念保路運動中的死難烈士,民國川漢鐵路總公司在園內修建“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LIF4 LIF5

仿照北京白雲寺、山西淩雲寺塔型,溶中外文化於一爐,于當年4月開工興建。紀念碑全用磚石結構,呈方錐形,高31.86米,猶如一柄巨劍直指蒼穹,莊嚴雄偉。碑座高約10米,有月臺式的平臺,台前雕嵌"中華民國二年川路總公司建"的漢白玉石版。碑體四方則用不同書體書寫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每字約1米見方,皆出自名家之筆。灌縣張夔階(字學潮)的篆體,名山吳伯(字之瑛)的隸體,華陽顏楷的魏碑體,榮縣趙熙的漢碑體。紀念碑經受了1933後迭溪大地震的考驗和1941年日機的轟炸,未受損。

LIF6 LIF7

1914年擴建公園,拆除園南之永濟倉庫,又自通順橋鑿渠引金水河入園,繞鶴鳴茶社、荷花亭(今湖心島)東流入半邊橋。1924年,楊森主理川政,邀著名實業家盧作孚到成都任教育廳長。盧在公園建通俗教育館(後改為民眾教育館)、陳列館、博物館、圖書館、音樂演奏室、遊藝場、動物園、運動場……。並從小南街引金河水經後荷花池、君平街、繞芙蓉清溪轉北匯合於半邊橋,鑿渠之土均堆于東南隅成為假山。

 

LIF8

園西南隅建荷花池,池中種荷,荷池周圍遍植桃、柳。園之東為餐館和茶社區,有靜寧、桃花源等飯館,當時的“肝糕湯”、“雞皮冬筍”、“豆腐魚”……遠近聞名,其味無窮。百年老茶社有鶴鳴、枕流、濃蔭、綠蔭閣、永聚、射德會等,各行業人士大都按照各自的職業和地位在某茶園內聚會。如枕流多為學生、綠蔭閣多為士紳、永聚多為富商、射德會多為國術和體育界人士。鶴鳴系教師聚集之地,每年陰曆六月、臘月假期中,各中小學教師在此等候聘書,各校名為“優禮延聘”,實則廉價選人,競爭相當激烈。成都市民戲稱為“六臘戰爭”。

LIF9 LIF10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7-12-02 10:30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