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寶山(理財周刊發行人)
對於政府的運作,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官僚」!應該是很多人的共同答案。為了取代官僚制、建立政府新範式,有學者提出「企業型政府」,將企業家在經營中追求的講效率、重質量、善待消費者和力求完美服務的精神,以及企業中廣泛運用的科學管理方法、改革和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帶進政府運作中。但這是讓政府擺脫高高在上、蹣跚遲緩、過於集中、官僚僵化的包袱,運作得更有效率,以及彰顯公部門的能力,並不是要把政府當作企業來運作,跟民間企業或人民搶資源,若是如此,不就是與民爭利了?
但現實就是發生這樣的情況。例如台灣幾個法人單位,長期以來就存在這樣邊際模糊的疑慮。首當其衝的就是資策會,被不少民間企業和民眾批評政府資助法人效果不彰。另一個則是工研院。這兩個單位成立其來有自,早在四十多年前,由時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璿與政務委員李國鼎所推動,成立兩大研發法人,賦予工研院以扶植硬體產業、資策會以扶植軟體產業的政策使命,讓台灣能成為「科技島」。
但在《富比世》雜誌(Forbes)公布的2017年全球科技富豪榜中,擠進百大榜的台灣三人,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以及大立光創辦人林耀英,都是硬體製造業,和美國前三大富豪分別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以及臉書創辦人祖克柏相比,都是軟體產業龍頭,相差甚遠。
資策會於是被質疑無法成為台灣軟體及資訊服務業的推手,不只如此,更直指其透過承攬政府包案成為台灣最大的「資訊公司」。
這問題沉痾已久,政府轄下的法人組織僵化問題,總是為人詬病。日前在經濟部主導下,要全面啟動法人革新,釐清包括工研院、資策會、貿協等十六個政府法人的定位與任務,同時要以四年時間投入五十億經費,推動跨法人合作,在與民爭利部分也會有所調整。真心期待政府的革新,但也擔心是否又淪為另一個口號。
政府並非營利事業單位,政府以全民納稅錢補助的法人更不該與民爭利,而是要為民興利,成為產業發展的後盾,進而帶動台灣經濟成長,這個界線模糊了,就失去成立的初衷。
※理財周刊903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營收動能成長是王道
◎洪寶山發行人語>企業型政府 不與民爭利
◎房市觀察>從ICI指數看台灣旅館市場
◎理財我最大>永康商圈靠他 打造國際旅客勝地
◎財金觀察>時時觀功念恩 又豈足回報?
◎趨勢百分百>AN、CPL報價攀升 業績進補
◎股昇翔起>看天上星星 不如選地上黃金
◎期股捷報>蘋果將與蘋概股分道揚鑣!
◎安心好宅面面觀>判斷好宅的安全基因
◎現代地政教室>論愛情、婚姻及房地產攻防術
◎健康你我他>生酮飲食急瘦假象 成「易胖體質」更難瘦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