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心理話: 疫情中的你在哪裡,又怎麼與自己相處?

地方新聞 | | 觀看數:0
防疫心理話: 疫情中的你在哪裡,又怎麼與自己相處?

文/愛牽手專線督導 鄒孟栩 諮商心理師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從年初的中國大陸,至今蔓延到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因為疫情而慌亂不堪時,台灣防疫的努力,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我們品嘗到了些許安穩。看著在旅居國外的友人們,分享著居家隔離的複雜心情,最近走在街上,都有種慶幸感-我似乎是目前世界上少數能夠走動在外的人類。(世界很多國家直接鎖國及封城,甚至政府命令人民不准出門,全世界有40億人口現在已被禁足,160多個國家孩子不能到學校-行政院長蘇貞昌)但當走到超市、連假宅在家觀看新聞時,發現依然有那麼多人忽略了這份幸福是如何換來的。在COVID-19蔓延時,有沒有問過自己,在這樣的局勢中處在怎樣的心理狀態中呢?


陳建仁副總統在臉書上分享了一張圖片,並提到 :
「在SARS流行期間,臺灣的人心也是從初期的彼此猜疑 (suspicion)、疏離抗拒 (alienation)、相互苛責(resentment)和汙名化他人(stigmatization);不斷地轉變為彼此同情 (sympathy)、相互感恩(appeeciation)、反省向善(reflection)和自我奉獻(self-devotion)!這就是台灣人在艱難困苦中,不斷淬煉出來的美德!」

1014309
(圖片來源:2020年4月5日陳建仁副總統臉書貼文)


在COVID-19初來乍到時,我們驚慌、失措、恐懼、害怕、焦慮、不安、緊張….這些情緒可能會使人的知覺、記憶和思維過程發生障礙,失去對當前情景分析、判斷的能力。為了生存與安全,瘋狂採買日常用品、不停地搜尋相關消息、散波恐懼與憤怒的情緒等….。在這個狀態中,人們只想到保護自己與親近的人,卻可能忽略了其他群眾的安全,以及身為社會一分子的公民責任。清明連假的高峰出遊,忽略當前政府防疫的謹慎,就是一種既恐懼又自掃門前雪的矛盾行為。以自我為中心的防護,期待國家的保護,但有忽略自己的責任,任由慌亂、恐懼、猜疑、疏離、苛責、汙名化操控著內心。

請靜下心來感受一下,這樣心情的自己(慌亂、恐懼、猜疑、疏離、苛責、汙名化)快樂、舒適嗎? 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


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 最近接受《紐約時報》針對全球肺炎疫情發表想法時提到 : 
「現在的恐慌與災難,說是大地的反撲似乎來得簡單,難道這不是我們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嗎?」

沒有人可以確定這波病毒疫情什麼時候可以緩解,甚至消除,面對未來恐懼依然會存在,但是否要讓自己被恐懼所操控,這是可以選擇的。畢竟,17年前的SARS,讓台灣從中淬鍊出彼此同情 (sympathy)、相互感恩(appeeciation)、反省向善(reflection)和自我奉獻(self-devotion)的美德。現在正身處在疫情當中的你我,可以怎麼與自己和世界相處呢?  

●面對恐懼與慌亂,如何安頓身心,以下介紹由諮商心理師公會編撰的防疫心理話:

1014310

 1014311

1014312

1014313

1014314

1014315

1014316

1014317


看更多文章
【更多請上公益媒合平台《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官方網站;《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粉絲團】

最後更新時間:2020-04-10 15:16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